看來是歷史在變化,陳勝起義也提前了,又或者有人熟知陳勝,讓他提前起義,又比如說穿越人。
這個想法切合實際,否則陳勝不會和張良攪合在一起。
也就是說,穿越人不但收攬了張良,還有可能也收攬了陳勝吳廣。
那他會不會去收攬更多的歷史名人呢?如果真如此,這個人難對付呀!
當然,收攬是一回事,這些名人能不能為他賣命又是另一回事,歷史裡記載的名人皆是歷史造就,就比如劉邦,如果沒有秦末大亂,也不會成就他的一生,這就是所謂的時勢造英雄。
又如陳勝,如果沒有誤時,如果沒有律法規定誤期會殺頭,就不會有大澤山起義,更不會讓他成為歷史名人。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時勢,這些人也不一定有如此卓越才能,就算被穿越人收攬,也不一定能成大事。
亦或說,控制大亂,便能控制住這些人,而要控制這些人,就必須要遏斷他們造反的條件,農民便是他們的條件。
“至於為何要為難於朕,或許是六國餘孽的唆使吧!”嬴政猜測。
李肇接上了他的話題,“或許是餘孽所為,但陛下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餘孽能唆使他們呢?要知道,賊寇皆農人。”
是的,從歷史上看,大秦末期出現的賊寇皆是無路可走的農人所化。
“如果農人能夠吃飽,有生活的保障,如果他們不被殘暴對待,陛下說他們會被唆使嗎?”
嬴政陷入深思。
“你的意見如何?”
李肇沒有立即回答,而是很隱晦地問:“陛下,修建長城可徵集民夫數十萬?阿房宮可還在修建?是否動用了囚犯?”
這些問題在歷史裡都有記載,李肇假裝不知,故意問道。
嬴政若有所思地望了李肇一眼,卻沒有說話。
“國之根本乃民,俗話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李肇隱晦地說著,卻不敢大刀闊斧地說,實在如果句句針對秦始皇的行徑,一個惹他不生氣,反而適得其反。
當然,能統一六國,秦始皇並不笨,這些話,他自然能懂。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嬴政踱步,細細地思索著。
李肇順勢再說:“造反皆民怨積累,如果能消除這些怨,再讓他們生活安定,我相信無人會想到造反,哪怕是餘孽或其他人許以誘惑。”
他只能言盡於此,剩下的就留給秦始皇自己去想。
其實他的說法很簡單,便是以民為根本,莫要逼其造反,便可解決根本問題。
如果能解決這些,餘孽就算多猖狂,也只不過是泰山下的螞蚱罷了。
皇沒有再說話,他的眉頭皺得越來越深,始終不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