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錦宏在接受了察哈爾部落的請罪和臣服之後,率領將士返回京城。
皇上在草原準確確定的新規矩,不是短時間之內能夠完成的,這需要滅掉大清國之後,才能夠騰出手來實施,皇上的意圖是蒙漢融合,讓蒙古人進入到大明朝廷做官,讓朝廷選派的官吏到蒙古去管轄,同時遷移漢人進入到蒙古草原。
鄭錦宏歷來崇敬和敬佩皇上的想法,對於皇上如此宏偉的計劃,他沒有絲毫的懷疑,認為這個目標一定能夠達到。
這麼多年過去了,只要是皇上想做的事情,沒有什麼做不到的。
返回京城的途中,多鐸死了。
倒不是鄭錦宏想著殺死多鐸,他沒有必要那樣做。
多鐸自己不想活了。
傲慢的多鐸,被明軍生擒,內心的悲愴和沮喪時可想而知的,他率領的滿八旗正白旗和鑲白旗一萬最為精銳的騎兵全軍覆沒,甚至沒有一個人能夠逃走,除開被斬殺的,其餘的悉數被生擒,最為精銳的騎兵,面對明軍的時候,都是如此的戰績,那麼可以想象,不要多長的時間,明軍就可以渡過遼河,直撲瀋陽了。
鄭錦宏的話語,多鐸不會忘記,大明朝廷不僅僅是要生擒他多鐸,還要生擒皇太極,還要徹底滅掉大清國,可不要以為鄭錦宏是說大話,大明朝廷能夠做到這一點。
在大清國地位尊崇的多鐸,有著自身的性格,戰鬥失敗他可以接受,沒有誰能夠保證百戰百勝,開始看不到任何的希望、從此以後就可能過階下囚的生活,甚至可能遭遇到漢人的羞辱,這是他無法接受的,而且在他的腦海裡面,認定這樣的事情會發生。
大清國的滿人欺凌漢人是家常便飯,多鐸也是其中之一,由此他認定漢人一定也會欺凌侮辱他這個大清國的親王。
這樣的恥辱是多鐸不可能接受的。
多鐸懇請鄭錦宏殺了他,可鄭錦宏沒有同意。
就在明軍從豐鎮出發,前往大明京城的時候,多鐸選擇了絕食。
他憑藉著強大的毅力和信念的支撐,真的不吃飯。
三天時間過去,多鐸已經餓的臉色都扭曲了。
鄭錦宏看到這樣的情形,專門與多鐸交談,他同意了多鐸的要求,在多鐸爽快的吃了一頓飽飯之後,遞給了多鐸一杯毒酒。
瑞元四年的二月中旬,鄭錦宏回到了京城。
內閣首輔徐望華率領內閣大臣,以及朝廷三品以上官員,在內城城門迎候。
皇上則是在午門等候。
從京城出發的兩萬大軍,回來的時候只有九千餘人,其餘的一萬多將士,在豐鎮之戰中陣亡,他們的骨灰被帶回了京城。
八旗軍兩千多俘虜,同樣被帶回了京城。
皇上專門下旨,在京城設立忠義堂,放置那些為大明朝廷做出重要貢獻之人的骨灰,而鄭家軍參將蘇蠻子,是第一個進入到忠義堂的人。
多鐸的遺骸,被專門送往遼河以東,交給八旗軍,讓大清國去安葬,這是皇上要求的,尊重對手也就是尊重自身,人死之後入土為安,多鐸的家鄉沒有在關內。
鄭錦宏向皇上請罪,說是自己此番指揮作戰出現失誤,導致將士死傷慘重,且參將蘇蠻子陣亡,皇上未置可否,只是告誡鄭錦宏,今後要認真面對每一次的廝殺,慎重做出每一個的決定。(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