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善提議了人選之後,濟爾哈朗的臉上露出了微笑,馬上開口表示支援。
豪格的臉色瞬間變化,他萬萬想不到,自己這個只有十歲的弟弟福臨出任大清國的皇帝,他豪格身為先皇的大兒子,立下赫赫戰功,卻不能夠繼承皇位,說到底不就是因為母親的身份卑賤,比不上福臨的目前莊妃嗎。
多爾袞的臉上則是露出了吃驚的神情,但這個神情沒有持續很長的時間,隨即他也表態了,支援代善的提議。
四大親王之中,三人已經表態,剩下的豪格的意見已經不重要了。
接下來代善再次開口,認為福臨的年紀太小,很多的事情不能夠直接做出決定,所以四大親王要輔佐福臨決策,為大清國即將到來的危機共同努力。
四大親王自然就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和肅親王豪格了。
這讓人看到了當年四大貝勒主政的模子了。
既然是四大親王輔政,那就有一個最為主要的人選,也就是最終做出決定的人,這個人自然是禮親王代善,這不用爭議。
大政殿的外面,再次發生了爭論,支援先皇的和支撐多爾袞的兩幫人,甚至要發生直接的衝突了,不過隨著四大親王走出大政殿,宣佈皇位繼承人為福臨,四周全部安靜下來了,這個決定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但思來想去,卻是最好的決定。
福臨出任大清國的皇上,意味著大清國各位親王還能夠保持暫時的平衡,不至於因為爭奪權力出現大規模的內訌。
以代善為首的四大親王輔佐福臨,這個模式也能夠被諸多的滿人權貴接受。
不過誰的心裡都清楚,新登基的福臨,年僅十歲,只不過是傀儡,福臨這個大清國的皇上,不可能真正掌控權力,大清國的權力,基本集中在四大親王的手中了。
接下來的權力博弈,將在四大親王之間展開。
最有優勢的,還是代善,因為代善的身份不一樣了。
對這個模式最為憂心的是濟爾哈朗。
作為堅持讓先皇子嗣繼承皇位的大清國第二親王,濟爾哈朗知道自己這樣做,已經徹底得罪了多爾袞和阿濟格等人,大清國滿人權貴力量的主要體現,還是在於對滿八旗的掌控方面,表面看起來,豪格掌控了正藍旗和鑲白旗,濟爾哈朗掌控了鑲藍旗,新任皇上福臨掌控了正黃旗和鑲黃旗,三人掌控了滿八旗之中的五旗,力量絕對是強大的,其他人無法撼動,可實際情況絕非如此。
福臨無法根本徹底掌控正黃旗和鑲黃旗,當然這兩旗一直都是忠於皇上的,不至於出現什麼問題,豪格掌控的鑲白旗就不好說了,畢竟鑲白旗以前的旗主是多鐸,多爾袞的親弟弟,所以說一旦出現什麼異動,那麼鑲白旗肯定會倒向多爾袞的。
也就是說,福臨、豪格以及濟爾哈朗聯合起來,掌控的也不過是滿八旗之中的四旗。
多爾袞目前僅僅掌控正白旗,但誰都知道,正白旗是滿八旗之中最為驍勇善戰的,力量也是最為強大的,而且多爾袞多次率領八旗軍作戰,在滿八旗之中有著絕高的威望,就連豪格與濟爾哈朗掌控的正藍旗和鑲藍旗之中,也有多爾袞的崇拜者。
阿濟格掌控鑲紅旗,若是多爾袞能夠影響到鑲白旗,那麼其掌控的八旗軍就達到了三旗,足以和福臨、豪格與濟爾哈朗抗衡,若是這個過程之中,代善掌控的正紅旗偏向於多爾袞,那麼多爾袞將掌控大清國的實際權力。
從威望和能力方面來說,豪格不是多爾袞的對手。
代善年紀大了,早就沒有爭權奪利的心思。
如此問題來了,四大親王輔佐福臨,本應該以代善為首,可代善沒有這樣的心思,那麼多爾袞很有可能後來居上,成為真正輔佐福臨的第一人。
這是濟爾哈朗的分析,也是濟爾哈朗認為可能成為事實的分析。
短時間之內,矛盾就很有可能爆發,明軍已經虎視眈眈,眼看著就要開始對大清國的進攻了,究竟是遵照先皇的遺詔拼盡全力抗擊明軍,護衛大清國都城瀋陽,還是撤離到開原乃至於鎮北關以北去,就會是接下來第一輪的較量。
年幼的福臨登上了皇位,成為大清國第二任的皇上,不過年歲尚小的福臨,根本不知道他坐在一個火上口上面,下面噴薄的熔漿,時時刻刻可能吞噬他的性命。(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