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宮。
手中的情報,鄭勳睿已經看了三遍,他感覺到時機已經成熟了。
從瑞元元年到瑞元四年,四個年頭三年多的時間,他終於決定對大清國正式開戰,此番戰鬥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徹底滅掉大清國,大明王朝不允許出現國土分裂的局面,不管是大清國佔據的土地還是草原,只要是屬於大明王朝的領土,那就必須要收回來,也不管這些地方是貧瘠還是富庶,維護領土完整的決心是絕不會動搖的。
大清國內外交困,已經陷入到絕境之中,偏偏最近發生的一件事情,將大清國推向更加危險的境地,其滿人權貴已經出現大規模的震動。
調查署的情報很是詳細,大清國的鄭親王濟爾哈朗遭遇到了所謂的刺殺,皇太極大怒,為此下令睿親王多爾袞調查,且必須要查處誰是兇手,讓誰都想不到的是,多爾袞的確給出了調查結果,居然是濟爾哈朗身邊的親兵謀劃了這一次的刺殺。
這是很荒唐的結果,只要是正常人,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情,親兵刺殺自家的主人,得不到任何的好處,而且濟爾哈朗在大清國的地位不一般,他身邊的親兵自然也是地位尊崇的,除非是腦子出現問題,才會做出如此匪夷所思的事情。
多爾袞給出的調查結果,引發了皇太極的震怒,也引發了濟爾哈朗強烈的不滿,更加關鍵的是,多爾袞給出的只是親兵的口供,這個親兵已經在審訊之後死亡了,如此親兵為什麼要刺殺濟爾哈朗,背後是誰的主使,什麼都無從調查了。
這當然讓濟爾哈朗不滿意,以至於濟爾哈朗與多爾袞在大政殿就直接發生了爭吵,濟爾哈朗對麾下親兵被審訊致死極其不滿意,對於多爾袞建議其更換所有親兵的建議嗤之以鼻。這導致了濟爾哈朗與多爾袞的直接對立。
皇太極的態度很是奇怪,沒有肯定也沒有否定多爾袞調查的結果。
鄭勳睿對這份情報做出了自身的判斷,他認為這件事情,濟爾哈朗的遇刺與皇太極有著很大的關係。可以說皇太極知道事情所有的內幕,當初調查署送來情報,詳細描述了大清國鄭親王濟爾哈朗遇刺的經過,鄭勳睿當即就察覺有問題,這不是遇刺。和兒戲差不多,可面對大清國親王的事情,不可能有兒戲存在,那就只能夠說明這是一場政治上的博弈。
鄭勳睿想了很久,才隱約感覺到其中的奧妙,或許是在皇位上的時間有四個年頭了,鄭勳睿彷彿是看透了皇太極的內心,從曾經的巔峰到如今的低谷,皇太極內心不是一般的強大,人都是這樣。越是在困頓的局面,越是想著維護自身的權威,皇太極也難有例外。
鄭勳睿最終的判斷,是皇太極直接策劃了這件事情,想著透過事後的調查,整頓滿人權貴集團,更進一步的鞏固自身的地位。
可惜事情沒有朝著皇太極預計的方向發展,或許與皇太極朝夕相處的濟爾哈朗看出了奧妙,厲害的多爾袞也看出了奧妙,甚至極少攙和政事的代善也看出了奧妙。
皇太極發現情況不對。及時的收手,免得造成大清國巨大的震盪,也就不管多爾袞的調查結果如何了,從這個方面看。多爾袞也是極其聰明的,把握住了時機,避免遭遇到清算。
事情鬧到這一步了,大清國怎麼可能安穩,大清國的滿人權貴失去了漢人的支援,失去了大部分蒙古部落的支援。現在內部又出現了巨大的裂痕,且其滿八旗幾次遭遇到沉重打擊,應該說朝廷征伐的時機成熟了。
鄭勳睿一再延遲進攻大清國的時間,是有著其深層次考慮的,滿人的頑強是不能夠否認的,當初從白山黑水之間拼殺出來,建立強盛的大清國,其能力可見一斑,若是朝廷不能夠做好完全的準備,讓那些滿人權貴回到黑山白水之間繼續作亂,朝廷是要耗費更對精力的。
現如今的滿人權貴,失去了漢人的支援,內部出現巨大的裂縫,已經處於風雨飄渺之中,其物資的缺乏導致內外交困,而那個睿智的皇太極,因為年齡的增長,因為經歷和體力的衰落,心思變得難以捉摸,不可能完全相信身邊的滿人權貴了。
濟爾哈朗所謂的遇刺案,多爾袞所謂的調查結果,就是最好的說明。
用窮吵惡鬧這個詞來形容如今的大清國,頗為合適。
內閣首輔徐望華與內閣大臣鄭錦宏進入乾清宮。
鄭勳睿看著兩人,緩緩的開口了。
“朕決定了,征伐大清國。”
徐望華和鄭錦宏兩人的臉上瞬間出現了光彩,現如今的大明朝廷已經展露出來富強的景象,海外商貿的快速發展,讓朝廷的賦稅成倍的增加,域外的日本和朝鮮等國,都完全臣服朝廷了,海外的歐洲等國,也遵從朝廷制定的海外貿易的規矩,而大明皇家銀行,已經開設到海外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