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清國來的情報,放在了御案上面,不過放在這份情報前面的,還有另外的一份情報。
范文程被凌遲處死,出乎了鄭勳睿的預料,他對歷史上這位大漢奸的瞭解不是很多,但是知道範文程為大清國佔領中原、徹底滅掉大明王朝立下赫赫戰功,而且范文程的子孫大都是大清國的高官,要說范文程做漢奸也到了最高境界了。
現如今,范文程、洪承疇、耿仲明、尚可喜以及孔友德等投靠和歸順大清國的漢人,全部都喪命了,可以說歸順大清國的漢人集團,已經土崩瓦解,相信范文程的結局,會讓很多依舊在大清國做事情的漢人警醒。
當然這一切都是源於大明王朝不斷的壯大和強盛起來。
大清國對漢人的壓迫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特別是在范文程被凌遲處死之後,漢人在大清國的地位跌至最底層,甚至不如朝鮮人。
大清國的滿人不多,憑著不足百萬人的滿人,想要穩固的維持政權,幾乎是做不到的事情,皇太極的英明之處就是看清楚了這一點,所以耗費很大的氣力提高漢人的地位,力圖讓漢人融入到大清國,可惜的是皇太極的想法永遠不可能實現了。
鄭勳睿的目標,是讓滿人徹底融入到漢人之中,至於說那些自高自大,以為自身有多大的了不起,一貫的欺凌和壓榨漢人,做出來的事情人神共憤的滿人,鄭勳睿肯定是不會放過的,譬如說大部分的滿人權貴。
征伐大清國的時機在逐漸的成熟,不過鄭勳睿還要稍微等一等,因為調查署奏報的情報之中,以及特別提到了大清國面臨缺糧的重大危機,不要多長的時間,大清國就會陷入到重重危機之中。
鄭勳睿更加看重的一份情報,是有關日本拒絕大明貿易的情報。
如今的日本。正處於幕府統治時期,推行的是閉關鎖國的政策, 其實力遠不能和幾百年之後比較,而統治日本的是德川家族。最高的首領為德川家族第三代徵夷大將軍德川家康。
日本的天皇在這個時候沒有任何的權力,只是傀儡。
日本是一個島國,本國所產的糧食以及其他的農作物有限,更不用說茶葉、絲綢和瓷器等消耗品了,一直以來。日本都要依靠海上貿易,而且從大明運往日本的貨物,價格奇高,商賈往往能夠從中賺取到大量的錢財。
崇禎年間,與日本之間的貿易由鄭芝龍壟斷,後來東印度公司也參與其中,鄭芝龍出生在日本,且在日本生活多年,所以其餘日本做商貿生意,得到了支援。不過鄭芝龍離開泉州之後,這種情形逐漸發生了改變,日本開始慢慢拒絕和大明朝廷做商貿生意,而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海外的貿易上面去了。
按照正常的理解,鄭勳睿應該是派遣使者前往日本,商談如何做好商貿生意的事情,畢竟大明水師已經徹底控制了海上貿易,若是沒有大明朝廷的點頭,日本根本不要想著能夠做好一樁海外貿易的交易。
可惜鄭勳睿內心對日本有著說不清的厭惡,看到調查署送來的情報。他的第一個想法,就是遠征日本,打的對手乖乖的服氣。
這倒不是鄭勳睿好戰,其實日本也一樣是好戰的。嘉靖和萬曆年間,日本的豐臣秀吉野心勃勃,居然想著透過征服朝鮮來達到征服大明王朝的目的,可不要以為這是豐臣秀吉個人的狂妄,其實這已經是日本這個大和民族整體的看法。
日本對隔海相望的中國的態度,早就發生了轉變。唐朝的時候,日本是崇拜中國的,那個時候的日本女人,以能夠懷上漢人的小孩為榮,日本一切的文化和禮儀,都是學習中國的,到明朝的時候,日本的態度發生了變化,他們認為中國的儒家思想已經滅亡,真正的儒家思想在日本,此時的日本應該統治隔海相望的中國。
也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豐臣秀吉才會做出入侵和佔領朝鮮,而後滅亡大明王朝,徹底統治中國的決定。
當然豐臣秀吉的夢想,或者說是幻想,被大明朝廷擊得米分碎,戰敗之後的日本,不敢覬覦隔海相望的鄰居,實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一直到幾百年之後,才再次開始露出獠牙。
但是這種思想一直盤踞在大和民族的內心,只是機會不合適,而歷史上對日本的研究,也表明了這一點。
鄭勳睿所要做的,就是敲開日本的大門,讓日本真正的知道大明王朝的強悍,讓他們再次臣服和拜服在大明王朝的麾下。
鄭勳睿要從根子上面打掉大和民族的自信。
所以說他準備要求大明水師出征日本,不是出於什麼復仇的想法,現如今說到復仇的事情,那是不存在的,畢竟這個所謂的強悍的大和民族,根本就沒有踏入到大明的境內。
好在鄭勳睿有著絕對的威信和威望,若是換做其他的皇帝,就算是做出這樣的決定,也會遭遇到一致的反對。
海上征伐和擴張的作用,滿朝的文武大臣已經清楚,戶部賦稅的一半來自於海上的貿易,巴達維亞掌控的所有海上貿易,可以說是日進斗金,每月都有戰船編隊源源不斷將錢財與貨物運送到天津港,接著運到京城或者是福建和廣州等地。
當然朝著文武大臣看到的更加直接的效果,是萬國來朝,以及歐洲的三位皇室公主嫁給了皇上,朝中甚至還流露出來一些觀點,那就是朝廷要展現出來必要的氣度,對於海外或者是域外的使節,給予更多的賞賜,而不要計較這些使者帶來了多少的禮物。
文淵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