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a3004(; 皇太極的身體一直都有些虛弱,回到瀋陽之後,他靜養了足足一個月的時間。
八旗軍明明已經佔領山海關,卻被迫撤離,眼看著就要得到的中原失去了,這樣的情況皇太極難以接受,可是事實擺在面前,為了避免更大的傷亡,為了避開鄭家軍犀利的火炮,皇太極只能夠做出撤離山海關的決定,儘管這樣的決定讓他肝腸欲斷。
鄭家軍駐守在山海關,虎視眈眈,錦州和寧遠一樣處於巨大的危險之中,駐紮此地的阿巴泰不得不耗費大量的精力在防守方面,這似乎與前些年的情況倒過來了,大清國開始駐守錦州和寧遠等地,生怕鄭家軍突然發動進攻。
冥冥之中,皇太極已經預感到,大清國想要統一中原的可能性已經不存在,悍勇的鄭家軍短時間之內根本不可能被戰勝,甚至是永遠不可能戰勝的。
依照鄭勳睿的能力和野心,不可能讓大清國永遠存在於遼東。
不過八旗軍撤離山海關之後,遼東倒也平靜。
這期間,范文程和洪承疇等人做出了不少的預測和評價,特別是在五月下旬鄭勳睿登基之後,兩人的判斷更是愈發的明確了。
范文程認為,鄭勳睿登基稱帝之後,需要大量的時間來穩定各地,短時間之內不可能在遼東和遼南兩地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大明的讀書人和士大夫,不一定接受鄭勳睿這個皇上,他們內心是排斥的,如此情況之下,鄭勳睿難以得到太多的支援,其統治力包括鄭家軍的實力,都有可能大幅度的下滑。
洪承疇的觀點與范文程的基本一致,他認為鄭勳睿登基之後的日子肯定不好過,一方面北方遭受了多年的災荒,穩定北方的局面需要消耗大量的錢財。且大順軍也沒有被徹底剿滅,殘存的力量同樣會對大明南北都造成不小的影響,鄭勳睿此時此刻主要做的事情,還是穩定局面和自身的統治。
皇太極同樣是梟雄。儘管范文程和洪承疇的分析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可他不完全相信,要知道依照鄭勳睿的能力,掌控權力輕而易舉,人家在南直隸經營那麼長的時間。實力不知道有多麼的雄厚,之所以沒有很早的進入北方,無非是不願意承擔某些不好的議論和名聲,要不然鄭勳睿早就劍指北方了。
大明王朝早就腐朽不堪,大順軍已經成為徹底壓垮大明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鄭勳睿不過是在大明王朝徹底垮塌的基礎之上重建罷了。
皇太極重視情報的作用,可他更加看重的是實力,唯有實力才是決定一切的基礎,從目前的情況來說,大清國的實力還是略顯不足。特別是鄭家軍擁有的火炮,太過於犀利了,犀利的火炮已經成為八旗軍最大的夢寐。
連續幾個月的時間過去,遼東和遼南都沒有出現什麼戰事,這讓皇太極也開始疑惑了,難道說鄭勳睿登基之後真的是遇見什麼難題了,以至於沒有辦法在遼東和遼南展開大規模的進攻了嗎,或者說鄭勳睿登基之後就滿足了,好不容易做皇帝了,必須要好好的享受。至於其他的事情暫時放到一邊去。
經過了認真的思索,皇太極決定召集相關人員,認真討論一番,現如今大清國究竟該做出什麼樣的選擇。或者說下一步發展的方向究竟在什麼地方。
皇太極自身也有思索,大清國的發展方向只有兩條,其一是朝著草原的方向發展,依託效忠的草原部落,不斷的壯大實力,最終尋求與鄭家軍決戰的時機。其二是從遼東或者遼南的方向發動進攻,試探鄭家軍的意願,若是能夠在這些地方打敗鄭家軍,則能夠更進一步的明確發展的方向,或者說更直接的能夠佔領中原。
皇太極很清楚,目前的情況之下,想著直接進攻山海關或者金州和復州等地,難度是很大的,鄭家軍的驍勇,滿人權貴都是知曉的,也沒有誰願意主動率領大軍發動對鄭家軍的進攻,若是這樣的進攻再次失敗,那麼對於大清國來說,後果難以承受。
驍勇的皇太極,第一次感覺到迷茫。
代善、濟爾哈朗、多爾袞、豪格、多鐸、阿濟格和嶽託等滿人權貴,以及范文程和洪承疇等人,悉數來到了大政殿。
這一次的商討非常的關鍵,所有人內心都是明白的,進入大政殿之後,眾人的臉色都非常的嚴肅,一直都看不起范文程和洪承疇的多鐸、阿濟格等人,甚至忘記了對著范文程等人瞪眼,進入到大政殿之後,就低下頭沉思。
這樣的情況太罕見了,要知道滿人權貴好勇鬥狠,基本不存在服輸的想法,不過在面前鄭家軍的時候,這些滿人權貴收斂了囂張,因為他們嘴上的囂張沒有任何的作用。
八旗軍被迫撤離山海關,將山海關拱手送給了鄭家軍,這是八旗軍的恥辱,更是八旗軍打不過鄭家軍的明顯寫照。
范文程和洪承疇的思索則更多了,他們是漢人,投靠了大清國,在漢人眼裡他們就是漢奸,是要遭受到最為嚴厲懲處的,一旦鄭家軍徹底打敗了八旗軍,他們,沒有任何的活路。
皇太極進入大政殿,感受到了壓抑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