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府城,府衙,廂房。
張獻忠有些焦頭爛額了,官軍進攻不是特別的兇悍,甚至可以說有些孱弱,每次大規模的進攻,人數不過是萬人左右,義軍軍士憑藉著城牆上面的火炮,以及自身的頑強,能夠有效的抵禦官軍的進攻,不過守衛城池的義軍,損失一樣是慘重的。
短時間來說,義軍能夠抵禦官軍的進攻,張獻忠最為擔心的是城池內的局勢。
官軍開始進攻襄陽府城以來,府城內就一直不安寧,張獻忠已經暴怒好多次,也殺了不少人,這可以算是他的無奈之舉,要是不大開殺戒,說不定已經有人開始在城內造反了,甚至有人會拼死去開啟城門,這樣內外交困的局面,義軍根本無法承受。
殺人穩定局面是最簡單的辦法,但也是最為愚蠢的辦法,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殺了上百人,可府城內的局勢更加的詭異,義軍已經得不到任何的支援,不要說城內的讀書人,就連尋常的百姓,態度也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與義軍之間隱隱的對立了。
張獻忠沒有多少的學識,算起來也是莽夫,可身經百戰的他,知道輕重,想著能夠固守襄陽府城,就需要得到城內老百姓的支援,若是失去了支援,到處都是反對的聲音,除非你殺光城內的百姓,否則根本就不要想著能夠固守。
張獻忠也曾經表現出來暴虐的脾氣,想著消除城內所有的威脅,甚至是殺光城內的百姓,不過他暫時不敢下這樣的決心,在城內大開殺戮,肯定會引發不一般的轟動。也無法穩住局面了,一旦動盪出現,那面臨的結局。就是襄陽府城被官軍攻破了。
進攻實際上只有一個月的時間,不過民心發生了確切的改變。這是不爭的事實,畢竟老百姓內心還是認同明王朝,如何想辦法穩住局面,是張獻忠面臨的最大問題。
張獻忠沒有做好準備,或者說他尚未有治理地方的能力,治理好一個地方,不是嘴上說說那麼簡單的,需要依靠一大幫的人。需要展現出來非同尋常的智慧,需要有治理地方的手段,遺憾的是張獻忠對讀書人有著很深的成見,根本就不信任讀書人,他聽不到很好的建議,也得不到治理地方的經驗,這樣的情況之下,自然是不大可能讓地方上徹底的平穩下來的。
但張獻忠信心還是有的,他很清楚,只要義軍能夠守住襄陽府城。等到局勢發生變化,逼迫官軍撤離,那麼義軍就是獲取了巨大的勝利。畢竟這是朝廷傾盡全力的進攻。
劉文秀、李定國和艾能奇率領的六萬義軍,駐守在鄖陽一帶,隨時能夠前來增援,李自成駐守在南陽和汝寧一帶,也可以率領大軍前來圍攻官軍,這兩路大軍虎視眈眈,是官軍最大的憂心,張獻忠只需要率領義軍固守城池,最大限度的拖垮官軍、消耗官軍的實力。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主動權還是掌握在張獻忠的手中。
諸多的謀士進入到廂房,開始了再次的議論和爭執。
張獻忠對這樣的爭執和議論早就習慣了。他很是不屑,也不在乎。但也不能夠讓謀士不說話,畢竟這是人家的職責,至於說謀士提供的意見建議,張獻忠基本沒有采納。
“大王,可以要求劉文秀將軍、李定國將軍和艾能奇將軍前來增援。。。”
“大王,可以聯合闖王李自成,兩路義軍聯合起來,一定能夠打敗官軍。。。”
“大王,對於府城內那些士大夫和讀書人,決不能夠手軟,要讓他們不敢有絲毫的動作,要讓他們服服帖帖,關鍵時候可以全部斬殺。。。”
。。。
聽著謀士提出來的建議,張獻忠臉上沒有什麼表情,其實這個時候,張獻忠已經想到了最終的退路,當初他要求水師撤回來,最為隱晦的想法,就是襄陽府城不能夠固守之後,依靠水師撤離襄陽府城,這樣的撤離在他看來不算什麼,只要能夠保住實力。
有實力才有一切,一味的死拼,讓自身的實力遭受巨大的損耗,那才是最為愚蠢的做法,當然要求劉文秀等人前來馳援,張獻忠更是不會同意的,那樣等同於將全部的身家性命都壓上去了,若是損失慘重,得不償失,就算是謀求到最好的局面,就是打敗了官軍,也無力維持局面,那麼義軍就是李自成一家獨大了。
張獻忠不可能有什麼大局意識,更加不會想著損耗自身的實力去打敗官軍,畢竟他和李自成之間有著難以調和的矛盾,這一次官軍進攻的重點是他張獻忠,事情發展到今天的地步,如何將官軍的注意力轉移到李自成那邊,才是最為重要的事情。
襄陽府城若是能夠固守,那就拼命固守,若是損失太大,那就要果斷的放棄。
可惜張獻忠這樣的想法,沒有一個謀士能夠明白。
襄陽府城雖然被官軍包圍,但張獻忠還是能夠派遣人員從城東的山上離開的,也就是說張獻忠能夠派遣義軍軍士離開府城,前往鄖陽給劉文秀、李定國和艾能奇等人下達命令。
張獻忠已經否定了讓劉文秀等人馳援襄陽府城的打算,這樣做等於是與官軍決一死戰,他張獻忠要是真的這樣做了,李自成怕是高興的不得了,或許在他和官軍殺得昏天黑地的時候,李自成會突然率領義軍加入到戰團之中,那樣的情況之下,就算是打敗了官軍,他張獻忠也沒有任何的能力與李自成抗衡,弄的不好還會被李自成直接吞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