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的局勢,讓李自成驚呆了,他以為自己看錯了。
面對官軍的陣形,義軍毫不猶豫的發動了衝鋒,李自成早就用單筒望遠鏡觀察了官軍的陣形,他發現官軍很沉默,不少人的臉上甚至沒有什麼表情,看上去有些麻木,這樣的情形讓李自成欣喜若狂,他清楚記得自己當年率領的義軍,臉上就是這樣的表情,那是對戰鬥絕望的表情,而有著這樣表情的義軍,在戰場上不堪一擊。
衝鋒開始之後,李自成很快就發現了情況不對。
官軍突然爆發了,領頭衝鋒的人年紀有些大,李自成不認識,不過他身邊的顧君恩卻驚呼此人就是太子太師、內閣次輔、兵部尚書楊嗣昌。
到了這個時候,李自成還沒有特別的在意,楊嗣昌不過是文官,從來沒有上過戰場,衝鋒在前面不過是做做樣子,這說明官軍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需要楊嗣昌親自衝鋒了。
可惜情況根本不是李自成想象的那樣,戰場上廝殺的官軍根本不怕死,迎著箭雨也敢朝著前方衝鋒,特別是官軍的騎兵,更是展現出來難以想象的驍勇,這些騎兵沒有抱成一團,而是奮不顧身的參與所有地方的廝殺,官軍的騎兵在前面衝鋒廝殺,步卒緊隨其後廝殺。
義軍衝鋒在最前面的軍士,很快被官軍衝散了,一些軍士掉頭開始逃跑。
這是義軍無法克服的問題,每一次的戰鬥,只要出現稍稍不利的戰局,就會有軍士掉頭逃離,儘管指揮戰鬥的軍官也親自斬殺這些逃跑的軍士,可還是不能夠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
更多的軍士開始掉頭往回撤。包括一些衝鋒在前面的義軍騎兵。
李自成組成的第一輪衝擊波很快被打散了。
不敢相信眼前景象的李自成,肯定是不甘心的,他暴怒者對身邊的傳令兵下達了命令。馬上組織再一輪的衝鋒廝殺,一定要將官軍打的氣焰壓下去。義軍在人數上面有著絕對的優勢,一定能夠打敗官軍的。
命令尚未下達到前方軍官的耳中,讓李自成瞠目結舌的一幕再次出現。
官軍發動了總攻,全部都壓上來了。
那一剎那,一股滔天的氣勢撲面而來,只有在面對鄭家軍的時候,李自成才感受到這樣的氣勢,他知道情況不對。此番作戰恐怕難以善終了。
官軍什麼時候變得如此驍勇了,個個都不怕死,蒙著頭超前衝鋒,反觀義軍方面,大批的軍士掉頭後退,甚至阻礙了準備進攻廝殺的軍士。
李自成不敢下達撤退的命令,這個時候若是大規模的撤退,中軍必定被後退的前軍衝的七零八落,不需要廝殺就自行潰敗了,若是官軍沿路追殺。那損失就太過於慘重了。
怒吼一聲之後,李自成準備親自上陣,卻被身邊的親兵阻擋住了。李自成正要怒斥身邊打的親兵,卻發現他們是接受顧君恩的命令。
忍不住的李自成對著顧君恩大喊大叫,他一定要衝上去廝殺。
顧君恩冷靜很多,他同樣知道失敗的局面無法挽回了,這個時候闖王就是衝上去,也不能夠扭轉戰局,相反闖王若是出現什麼意外,那義軍就真的有可能遭遇滅頂之災了。
顧君恩不管不顧李自成發脾氣,同樣大聲開口。懇請李自成率領中軍先行撤離。
顧君恩的安排是完全正確的,此刻無比要求進攻的前軍拼死抵抗。不準繼續後退,為中軍撤離創造時間和機會。若是前軍一味的後退,必定會影響到中軍,倉促之下加入到廝殺隊伍之中,中軍難以施展手腳。
李自成明白顧君恩的建議是對的,稍稍冷靜之後,他掉頭率領中軍準備撤離了。
變故就在這個時候出現。
官軍的鼓聲更加的強烈,更多的軍士突然衝殺過來,而且以騎兵居多。
義軍的前軍再也無法抵抗,瞬間崩潰,絕大部分的軍士掉頭朝著後面逃跑。
義軍的前軍和中軍相聚不到五里地,這種排兵佈陣的安排是大忌,也是因為李自成有著絕對的自信心,故而如此安排,等到前軍突破了官軍的防禦陣形之後,中軍全部衝上去廝殺,一舉擊潰官軍。
這種自大的安排,在此時出現了致命性的問題。
義軍軍官斬殺逃離的軍士已經沒有了任何的作用,很快軍官也調轉馬頭跟著朝後撤離了,軍官開始撤離,軍士就跑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