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次屠殺,在皇太極精心部署之下出現的屠殺,撤離的明軍沒有絲毫的鬥志,都是拼命的逃離,沒有像樣的抵抗,沒有玩命的搏殺,有的只是逃離和追殺。
被大軍裹挾的洪承疇,沒有任何回天之力,只能夠拼命朝著松山的方向撤離,眼睜睜看著麾下的軍士被八旗軍拼命斬殺。
決斷的皇太極放棄了對錦州城池的包圍,命令全部大軍追殺,經過了一天一夜的追殺,八旗軍抵達了松山,將數萬的明軍牢牢的圍困在松山城池之內。
這一次皇太極沒有客氣,命令大軍死死的圍困松山城池,不準放過任何一個明軍,至於說那些逃往寧遠方向的明軍,大可不必理睬,還有多爾袞、多鐸和阿巴泰等人對付。
阿濟格與嶽託等人這次是心情暢快了,他們率領大軍追殺明軍,沒有遭遇到任何的抵抗,被他們斬殺的明軍不知道有多少了,沿路也有大量投降的明軍,但絕大部分投降的明軍都被無情的斬殺,畢竟正是戰鬥廝殺的關鍵時刻,誰知道這些投降的明軍會不會再次的反水,再說也沒有那麼多的糧草。
要不是皇太極下達命令,阿濟格和嶽託會斬殺更多投降的明軍。
進入松山城池的洪承疇,統計大軍人數,他絕望的發現,從山海關和寧遠出發的十萬大軍,現如今剩下不足六萬人了,塔山和杏山都被八旗軍攻佔,也就是說短短的二十多天時間,大軍損失超過了四萬人。
這已經是無法接受的失敗,可是危機還是存在,剩餘的大軍被包圍在松山城池之內,缺乏糧草,不知道能夠維持多長的時間。
讓洪承疇更加絕望的情形很快出現,多爾袞和阿巴泰率領大軍來到了松山,而且帶來了大量的糧草,八旗軍的糧草充足了。
圍在松山城池之外的八旗軍,根本不著急進攻,而是將城池圍得水洩不通。
大軍撤離到松山城池,攜帶的糧草全部丟失了,松山城內的糧草根本無法維持,萬般無奈之下,洪承疇下達了突圍的命令。
慘烈的廝殺在松山城池外展開了,一撥又一撥的大軍衝出城池,可很快被外面的八旗軍包圍,慘叫聲不絕於耳,大量的軍士倒下了,能夠突圍出去的軍士少得可憐,其實這些軍士就算是突圍出去了,情況也不樂觀,多鐸率領的八旗軍還在塔山和寧遠之間等候。
幾次準備自殺的洪承疇,被監軍杜勳勸阻下來了。
三天時間過去之後,洪承疇知道所有的希望都破滅了,他準備親率大軍突圍了。
可惜的是,他洪承疇早就成為皇太極重點關注的物件,他率領的大軍衝出松山城池的時候,迎候的是數不清的八旗軍,皇太極甚至命令八旗軍放走了部分突圍的明軍,集中所有力量來圍攻他。
也就在這個過程之中,監軍杜勳趁機撤離了松山。
當身邊的親兵都倒下之後,洪承疇平靜的看著周遭的八旗軍,這是他平生最大的失敗,無法挽回的失敗,他不知道自己錯在什麼地方,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局,此刻出現在他腦海之中的,是鄭勳睿和鄭家軍,若是鄭家軍參與戰鬥了,還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嗎。
取得松山之戰的大勝之後,皇太極沒有停下腳步,他迅速率領大軍回師錦州,開始了對錦州城池真正的進攻。
此番的進攻持續不到十天的時間,戰況非常的激烈,一直沒有遭受太多損失的八旗軍,此番的損失是慘重的,付出了近兩萬軍士的性命之後,才攻陷錦州城,駐守城池的山海關總兵祖大壽被再次生擒。
接著多鐸率領大軍,開始了對寧遠城池的進攻,駐守寧遠城池的明軍,沒有等到八旗軍的進攻,就主動撤離,前往山海關去了,做出這個決定的是千辛萬苦逃離到寧遠的監軍杜勳,杜勳知道憑藉著手中的兵力,已經沒有辦法抵禦八旗軍的進攻了。
時間到了四月中旬,引人矚目的遼西之戰基本結束了。
洪承疇率領的近二十萬大軍,最終撤離到山海關的僅僅八萬人,被八旗軍斬殺的軍士超過了五萬人,投降後金的軍士接近五萬人,還有一萬多人不知所蹤。
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薊遼總督洪承疇生死不明,山海關總兵祖大壽被生擒,大同總兵王樸等戰死。
這是一場難以置信的慘敗,就算是之前的大淩河之戰、薩爾滸之戰,大明朝廷也沒有遭受到如此沉重的損失,兵力上面的損耗暫且不說,遼西之戰後,大明朝廷徹底失去了對錦州、寧遠等地的控制,多年苦心打造的關寧錦防線,毀於一旦。
這樣的結局,皇上和朝廷難以想象,更是難以接受。(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