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之後的皇太極,更加的自信,也更加相信能夠引領大清國朝著中原進發,最終推翻大明朝廷,建立起來滿人的朝廷,讓大明成為滿人的天下。
暫時的挫折和失敗,不可能動搖皇太極的心,但那些滿人權貴就不一定了,就說皇太極派遣杜度、楊古利和譚泰到大明京城去議和的事情,很多滿人權貴就是想不通的。
領袖決策需要獨斷,很多的事情若是徵求下面的意見,那就什麼都不要想著做了,領袖之所以成為領袖,是因為佔據的角度不一樣,站得高才能夠看得遠,譬如說皇太極就是站在全域性的高度,為大清國的未來著想的,而絕大部分的滿人權貴,看到的只是自身的榮華富貴,一旦他們自身的利益遭受到一點點的損失,就會忍不住跳起來。
皇太極怒斥多鐸,斬殺多鐸的管家,從一定程度上面,震懾了諸多的滿人權貴,讓瀋陽的局勢很快平穩下來,可派遣杜度等人到大明京城去議和,讓剛剛平定的局面,再次變得有些動盪了,滿人權貴之間充斥了各種各樣的議論,都是認為皇太極不應該這樣做的。
皇太極當然會堅持自身的意見,同時他也要安撫最為主要的滿人權貴,特別是滿八旗的旗主,郡王以及貝勒貝子等等,當然依靠他一個人去說,或者是要求范文程出面解釋,那都是行不通的,必須要這些八旗旗主親自開口解釋,動盪的態勢就能夠很快穩定下來。
大清國有一個很為奇特的情況,那就是滿八旗,滿八旗下面的軍士,絕對服從旗主的命令。但不一定服從皇上的命令,這是長期形成的局面,皇太極也下定決定改變,經過了諸多的努力,但目前的現狀還遠沒有達到樂觀的程度。
正藍旗旗主、肅親王豪格,正紅旗旗主、禮親王代善。正白旗旗主、睿親王多爾袞,鑲白旗旗主、豫親王多爾袞,鑲藍旗旗主、鄭親王濟爾哈朗,以及由親王被降為貝勒、後又提升為成郡王的鑲紅旗旗主嶽託等人,悉數來到大政殿。
滿八旗分為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為正黃旗、鑲黃旗和正藍旗,其餘皆為下五旗,上三旗的地位是高於下五旗的,皇宮之中的侍衛。悉數出自於上三旗,其餘下五旗的軍士,是沒有資格進入到皇宮出任侍衛的。
皇太極親掌正黃旗和鑲黃旗,兒子豪格掌管正藍旗,上三旗皆為皇室直接掌控,應該說力量是很大的,加上濟爾哈朗和代善等人,是服從皇太極的。這就預示著滿八旗之中的五旗是忠於皇太極的,也正是這樣的原因。讓皇太極的地位是異常穩固的。
皇太極一直都有些擔心多爾袞和多鐸,這裡面有深層次的原因,正白旗和鑲白旗的戰鬥力的確是不錯的,目前這樣的擔憂稍微小了一些,永寧之戰,驍勇的鑲白旗遭遇慘敗。元氣大傷,這讓多鐸的力量極大的被削弱了,不得不收斂一些了,要不然皇太極怒斥多鐸,說不定多鐸會反抗。
去年的戰鬥。損失最為慘重的是鑲紅旗,為此鑲紅旗砌築嶽託頗多怨言,甚至產生了極端的心理,遭遇到了皇太極的懲戒,差點就失去了鑲紅旗旗主的位置。
當然皇太極不願意這樣的情況出現,他寧願滿八旗不受到任何的損傷。
大清國內部的權力鬥爭異常的複雜,皇太極深知其中的奧妙,他能夠團結和利用所有的力量,逐漸控制整個的大清國,也的確是不簡單了。
眾人進入大政殿的時候,皇太極的臉色極其的嚴肅。
范文程進入大政殿的時候,多鐸有些不自然,當然范文程還是老老實實的給皇太極和諸位親王、郡王行禮,這是規矩,可不能夠亂套了。
眾人全部到齊,皇太極臉色嚴峻的開口了。
“朕派遣杜度到大明京城去議和,想不到滿人之中的議論很多,都是說朕無用的,這些話語,朕不會在乎,可你們之中若是出現這樣的議論,或者有這樣的認識,朕就真的是痛心了,若是你們都不能夠明白朕的苦心,這大清國的未來還有什麼希望。”
皇太極開頭的幾句話,讓代善等人都低下頭了,他們當然是有些看法的,大清國的實力沒有遭受多大的打擊,完全沒有必要和大明朝廷議和,這議和之後,簽下一紙文書,豈不是束縛了自身的發展,要知道大清國處於北方,土地貧瘠,這麼多年的發揮,絕大部分都是依靠到大明關內劫掠,或者是征服蒙古部落,獲得巨大財富的。
一旦大清國與大明朝廷議和了,那滿八旗的子弟就不能夠隨便入關,這財富從何而來,所有滿人權貴的利益豈不是遭受到侵害了。
包括代善和多爾袞等人,都是不會站在大清國大局方面考慮的,他們不需要思考這些問題,他們所關心的就是自己麾下的正紅旗和正白旗如何的發展壯大,至於大清國的事情,該由皇太極來考慮。
“朕派遣杜度等人前去和大明的崇禎皇帝議和,表面上是我大清國軟弱了,其實不然,朕常常要求滿人多看書多學習,《老子》中有句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朕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物過剛則易折,善柔方能不敗。”
“朕希望你們好好理解其中的意思,我八旗子弟一向以奮勇而聞名,這與諸位有著很大的關係,你們都是戰場上的勇士,奮勇拼殺,從不退縮,可僅僅憑著這樣的勇氣,就能夠打敗大明朝廷,就能夠入主中原嗎,朕看你們從來沒有想過有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