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明末傳奇> 第三百三十二章 教書先生爾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百三十二章 教書先生爾 (1 / 2)

稀疏的保養的整齊的山羊鬍子,稜角分明的面容,冷峻的眼神,緊緊抿著的嘴唇,以及看上去柔和的面部曲線,讓鄭勳睿對黃道周的第一印象有些奇怪。【更多精彩請訪問】.

以貌取人肯定是不對的,但是透過對一個人表情的關注,可以看出某個人大致的性格,以及平日裡為人處事的原則,這還是有一定道理的。鄭勳睿看見大名鼎鼎的黃道周,腦子裡浮現出來的感受,就是對面是一位頗有些傲氣為人嚴肅的教書先生。

不過黃道周可不是教書先生那麼簡單,被後世譽為儒學大師,民族英雄,而且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歷史上的黃道周,在忠於大明王朝的氣節方面,的確比很多的東林黨人都要強,在大明王朝已經轟然倒塌的時候,依舊受命於危難之際,抗擊大清,被俘之後拒不投降,最終被殺害,這一點讓那些投降大清的東林黨人羞愧。

在學術方面,黃道周與劉宗周雖然同時被譽為儒學大師,但黃道周還是不如劉宗周,劉宗周在潛心研究儒學的基礎至上,提出了慎獨的觀點,而且予以充分的論證,最終形成一套較為完善的體系,可黃道周沒有做到這一點,沒有獨立的學術論點。

真正見到了黃道周,鄭勳睿的第一印象不是特別好,但他不會讓印象左右自身的判斷,儘管他和徐望華已經探討過了,徐望華對黃道周的看法也不是很好。

見面寒暄之後,黃道周不再說話,看著鄭勳睿,絲毫沒有提及山陰幫幫主徐吉匡的事情,這讓鄭勳睿有些不舒服,就好比說人家來求你辦事,卻端著年紀和資歷的架子,認為你是應該辦理這件事情的,是不需要開口感謝的。

壓制了自身的不快,鄭勳睿還是想著和黃道周討論對時局的認識。從中窺探出來黃道周真正的能力,畢竟黃道周被譽為是憨頭,也就是做事情但尋義理、不屑圜轉、直來直往,這樣的性格,有其自身的巨大弱點,但也有一定的氣節體現其中。

“黃先生所著《節寰袁公傳》,其中有一段話。謂‘智者不能謀,勇者不能斷。慈者不能衛,義者不能決,賴聖人特起而後天下晏然。’不知道這句話寓意如何。”

鄭勳睿沒有絲毫的客氣,他不想和黃道周長時間的討論所謂的學術,那些誇誇其談的學術,對於當今時局來說,沒有什麼作用,只能夠用來忽悠那些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讀書人,因為這些人不知道民間疾苦。一味的追求學術,一味的遵循法理,一味的體現自身的清譽,殊不知為政者需要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

就好比說你面前的是一群快要餓死的老百姓,你不拿出來糧食救濟,卻在他們的面前大談特談什麼美好的未來,告訴這些老百姓。麵包會有的,銀子會有的,就是要按照你的理論來奮鬥,按照這樣的方式處理問題,可想而知是什麼結局。

鄭勳睿提到了《節寰袁公傳》,讓黃道周的眼睛陡然亮了。這本書是黃道周為老師袁可立寫的傳記,也是他引以為傲的文章。

“大人如此年輕,居然也讀過《節寰袁公傳》。”

黃道周的回答,讓鄭勳睿一陣的惡寒,看來這個憨頭的稱呼名副其實,一方面表現黃道周為人耿直,不知道圜轉。另外一方面也體現出來黃道周的自命清高,鬍子裡的酸腐氣息。

看見鄭勳睿沒有說話,黃道周也不在乎,開始侃侃而談了。

“在下所著《節寰袁公傳》,其核心關乎到忠侫二字,若是忠侫不分,則是邪正混淆,如此天下無治,我朝需要聖人出現,方能好好治理,古有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開漢四百年之張子房,縱觀我朝,並非無聖人,只是聖人總是遭遇宵小打壓,不得舒展其志向。。。”

黃道周足足說了半刻鐘的時間,的確是引經據典,顯得磅礴大氣,可鄭勳睿所關心的一個核心問題,那就是什麼是聖人,這個時代誰是聖人,這個觀點黃道周遲遲沒有說。

應該說黃道周的論述有一定的道理,不管是周延儒還是溫體仁,有一定的能力,得到了皇上的信任和重用,可這些人在歷史上也被稱之為裱糊匠和裝修師傅,他們沒有能夠或者說不願意觸及到根本問題,他們沒有改變大明王朝頹廢局勢的勇氣,以至於大明王朝轟然倒塌。

黃道周說完之後,鄭勳睿面帶微笑開口了。

“黃先生說的是,既然如此,黃先生可否說說,我朝哪些人是聖人,這聖人的標準究竟是什麼。”

“所謂聖人,乃是關心天下之存亡興衰,以其為己任,有著不屈之氣節,如浩然正氣盎然充塞於天地之間,不拘泥於一朝一代之得失,居廟堂之高則是諍臣,處江湖之遠則是仁人,潔身自好,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為百姓所敬仰,其高風亮節萬世流傳。。。”

黃道周說到這裡的時候,鄭勳睿的面容變得嚴肅起來了,短短几句話的交談,他終於發現了東林黨人致命的缺陷存在了,也明白其理論根本是行不通的,這裡麵包含的不僅僅是誇誇其談和書生誤國的含義。

黃道周提到的聖人之概念,是關心天下存亡之興衰,其實在幾百年之後,有關這方面的爭論層出不窮,最為典型的是一種責任思潮的泛濫,那就是認為讀書人必須要有錚錚鐵骨和不屈的氣節,不能夠圜轉,不能夠變通,至死堅持理念,至於說歷朝歷代,看你如何的駕馭讀書人,用的好就能夠藉助其力,風正帆懸,劈波斬浪,成為正能量,用的不好就形成對峙牴觸之阻力,摧檣折擼,造就負能量,加速你的滅亡。

這種觀點最為致命的地方,就是認為讀書人關心的是天下存亡興衰,至於說一國一姓的存亡,以及朝代更迭造成的人間悲劇,包括老百姓的疾苦等等,原本就不是讀書人所需要關心的,朝代更迭是歷史變遷的正常磨損,百姓遭受之痛苦也是歷史付出的代價。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觀點和認識,導致投降變節的諸多東林黨人,恬不知恥的總結歷史,絲毫不感覺到羞恥。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