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樑不正下樑歪。
這是鄭勳睿的認識,所有貪墨和勒索的根源,都是出自於漕運總督府。
這與前任的漕運總督楊一鵬有著直接的關係,至少楊一鵬在管理方面沒有盡責,而且不客氣的說,楊一鵬從漕運之中,是獲取了巨大利益的,可如今的楊一鵬,已經是內閣大臣,與他鄭勳睿的關係是很不錯的,也是極力支援鄭勳睿擔任漕運總督的,這個時候,鄭勳睿若是首先從漕運總督衙門開刀,牽涉到前任的楊一鵬,肯定是得不到支援的,而且也會被人視作白眼狼,這對於他履行職責、掌控漕運總督衙門以及四府三州等地是非常不利的。
可眼見到了問題,不採取措施,不能夠狠狠的打擊貪墨的官吏、吸血的幫派,總是讓百姓吃虧,那麼就只能夠等到已經從根子上面爛掉的大明王朝轟然倒下了。
這讓鄭勳睿無法袖手旁觀,更不可能無動於衷,任由漕運弊端發展下去。
當然鄭勳睿若是按照慣例來,那麼他這個漕運總督,肯定能夠得到數不清的銀子,初略算下來,他的年收入是好幾百萬兩銀子,可想想這些銀子都是從百姓身上搜刮來的,他不會伸手,也要斬斷那些伸向百姓的黑手。
深入細緻的瞭解情況之後,做出了方方面面的分析和預測之後,鄭勳睿內心有了注意,目前他能夠採取的手段,就是新官不理舊事,既然他是漕運總督了,那麼所有的事宜,就按照他定下的規矩來,誰敢於違背。他絕不會客氣。
徐望華、文坤兩人在東林書屋等候。
兩人已經商議了好幾次了,徐望華對文坤很是滿意,儘管幾天前,他對文坤還是持懷疑態度的,因為文坤的身份太特殊了,文曼珊的親哥哥。鄭勳睿的小舅子,看上去好像是依靠特殊的身份獲得的信任,不過幾番交談下來,他發現文坤的能力的確是不錯的,而且為人處事都很是靈活,絕不會鑽牛角尖,這讓他想起了鄭勳睿的囑託,說文坤這個人還是不錯的,好好帶一帶。將來能夠獨當一面。
鄭勳睿使人用人的能力真的是不一般。
文坤的想法更是驚詫和對鄭勳睿的佩服,他不是沒有見過世面的人,本意是想著到淮安來碰碰運氣,至少妹夫是漕運總督,他能夠找到很不錯的差事,可短短的幾天時間,他就領教了鄭勳睿的果斷和睿智,也知道了鄭勳睿身邊的徐望華是很有遠見卓識的人。這樣難怪比他年紀還小一歲的鄭勳睿,能夠成為戶部尚書、右都御史、漕運總督。
跟隨在徐望華的身邊。知道自身即將承擔的重任,文坤也變得嚴肅起來,身上拿著油滑和氣息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就消失了,文坤很清楚,自己要是真正展現出來了能力,得到了鄭勳睿真正的重視。那前途是不一樣的,至少能夠成為朝廷的官員。
心思一致,徐望華和文坤之間的商議,就能夠有好的結果。
看見鄭勳睿進入書屋,兩人都站起身來了。
鄭勳睿對著兩人點點頭。示意他們都坐下。
“漕運之複雜,你們都清楚了,想要杜絕漕運的黑幕,需要大動干戈,不過還有幾天的時間,漕運就要開始,想著在這麼短的時間之內,徹底革除漕運的弊端,幾乎沒有可能,所以找到很好的突破口,就是關鍵事宜了,你們說說,選準什麼樣的突破口。”
鄭勳睿說完,徐望華看了看文坤,緊接著開口了。
“大人,屬下和文先生商議,想到了兩個突破口。”
“徐先生,對文坤直呼起名就可以了,不需要那麼客氣。”
鄭勳睿倒是說的不客氣,文坤也點點頭,不管是從年紀、閱歷還是資格方面來說,他都不敢和徐望華平起平坐的,直接稱呼名字,倒也是最好的辦法。
“是,屬下和文坤商議了,從三個方面著手,第一個方面是調整漕運總督府的官吏,主要是調整六房的司吏和典吏,屬下建議文坤出任總督府理刑知事,同時兼任刑房司吏,這樣可以統領六房的事宜,至於說六房其他的司吏和典吏,全部都要調整,否則大人無法徹底掌控總督府,這些司吏和典吏,暗地裡的交易,損壞了大人的形象,也會讓外界產生誤解。”
“至於說調整官員的事宜,可以慢慢來,此次的漕運不能夠耽誤,但可以更換幾個關鍵的職位,屬下認為必須要調整,其一是巡漕參政,這個位置非常關鍵,負責檢查所有漕糧,若是此人暗地裡謀利,那就無法扭轉漕運黑幕,其二是督催參政,此人負責和地方官府接洽,督促漕糧的徵收事宜,絕不能夠和地方官府勾結,其三是押運參政,此人負責管轄漕船所有事宜,必須是清正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