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明末傳奇> 第三百一十二章 漕運總督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百一十二章 漕運總督 (1 / 2)

八月十六日,鄭勳睿奉旨進入乾清宮。

早朝的爭論,早就傳開了,彈劾的奏摺不了了之,相反是劉宗周等人遭遇到訓斥,以至於劉宗周抱病在府邸,準備要辭去工部侍郎的職位了,這個訊號,被眾人解讀為東林黨人遭遇到打壓,張鳳翼和鄭勳睿等人則是受到了皇上的重視。

有關內閣的人員,早就傳的沸沸揚揚,八月十五這一天,本來是要宣佈內閣調整事宜的,可惜因為劉宗周等人的彈劾,以及皇上的發怒,導致早朝沒有直接宣佈,大概皇上也是考慮到了,若是當初宣佈,可能引發更大的爭論。

鄭勳睿在知道這一切之後,感受到的是好笑與可悲。

朝廷大臣的調整和變動,本就是皇上的權力,居然到了不能夠直接宣佈的境地,可見大明的言官制度,已經發展到畸形的地步,其實在正德和嘉靖年間,這種苗頭已經冒出來了,就說給事中和監察御史,品階不高,也就是七品的官員,卻能夠直接彈劾內閣大臣,甚至在公開場合直接頂撞皇上,至於說彈劾之意見建議是否正確,倒不是最重要的。

大明讀書人所謂的骨氣,同樣發展到死守條規、迂腐僵化的地步,讓鄭勳睿印象最深的事情,就是嘉靖年間大禮儀的事情,正德皇帝溺亡,無子嗣,弟弟嘉靖皇帝繼位,以楊廷和為代表的文臣,要求嘉靖皇帝認孝宗皇帝為父親,而稱呼自己父親為叔父,楊廷和等人所依舊的就是程朱理學,嘉靖皇帝當然不會同意,也是持續二十年之久的大禮儀之爭由此展開。

雖說嘉靖皇帝在這場大禮儀之爭中,採取了相對血腥的手段,廷杖打死了不少的大臣,最終堅持了自身的意見,可明朝讀書人所謂的以大局為重、割捨親情、無視人倫的做法,讓任何人都無法理解。他們的迂腐已經到了食古不化、不近人情的地步了。

言官制度的畸形發展,到了萬曆年間,已經很是嚴重,以至於內閣大臣之間的鬥爭。都利用言官來實現,言官可以不顧事實進行彈劾,近似於胡攪蠻纏了,彈劾的物件包括內閣首輔,文武百官。要說這些言官若是從基層起來的,瞭解民間疾苦、有著豐富的從政經驗也就罷了,可惜這些言官,大都是翰林院庶吉士出身,高中進士之後,在翰林院學習幾年時間,就進入都察院和六科了,在他們的內心,遵從的就是所謂的理學,遵照執行的全部都是所謂的聖人之言。毫無創新,更不知道時代在進步。

也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科舉被上層官員高度重視了,透過科舉考試成為舉人或者進士的恩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那麼自然就能夠從言行舉止影響到讀書人,不管他們是進入朝廷還是散落在社會各個階層。

東林黨、浙黨之類的利益團體,也就是在如此情況之下產生的,國家興亡、百姓疾苦在這些黨團之中已經居於次要地位,爭取自身利益最大化成為了首要任務。所以黨同伐異等等情形,層出不窮,成為大明朝最大的痼疾,無法消除。

想要改變這樣的情形。絕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除非是大動干戈,可惜的是皇上沒有這等的魄力,恐怕也沒有這樣的能力。

內閣首輔溫體仁、內閣大臣張鳳翼、錢士升、張至發等人站在前面,戶部尚書侯恂、漕運總督楊一鵬、禮部左侍郎黃士俊、禮部右侍郎賀逢聖、南京禮部左侍郎孔貞遠等人,站的稍微靠後一些。

這一幫人之中。集聚了讀書人之中的翹楚,黃士俊是萬曆三十五年的殿試狀元,錢士升是萬曆四十四年殿試狀元,鄭勳睿是崇禎四年殿試狀元,賀逢聖是萬曆四十四年殿試榜眼,孔貞遠是萬曆四十七年殿試榜眼。

年輕的鄭勳睿站在這群人之中,特別的顯眼,儘管是殿試狀元,不過他二十二歲的年紀,還是有些鶴立雞群的味道。

辰時,皇上出現在乾清宮。

跟在皇上身後的是秉筆太監王承恩以及高起潛,王承恩的手裡捧著聖旨,臉上沒有什麼表情,高起潛跟隨進入乾清宮的時候,看了一眼鄭勳睿,迅即低下頭。

很快,王承恩開始宣旨了。

跪在地上的鄭勳睿,有些惱火,每次到京城來,進入乾清宮之後,總是免不了下跪,這個在眾人看來非常平凡的動作,在他看來就不正常,總覺得自尊心遭遇到了挑戰,所謂歸天跪地跪父母,其餘人還不值得他跪的。

這一份聖旨的確不一般。

張鳳翼敕封文淵閣大學士,賜太子太保,成為內閣次輔,楊一鵬、侯恂、黃士俊、賀逢聖、孔貞遠等人敕封東閣大學士,敕封太子少保,參贊機務。

內閣一下子擴充到了八人。

王承恩宣旨之後,張鳳翼等人領旨謝恩。

接著高起潛開始宣讀第二封聖旨。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