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澤清多次說到了火炮的事情,鄭勳睿心知肚明,劉澤清是想著能夠增加一些火炮,增強榆林邊軍的防禦能力,劉澤清是參與過登萊戰鬥的,對於火炮的威力有著切身的體會,此時想著增加一些火炮,也在情理之中,不過火炮是朝廷嚴格控制的,目的就是預防這些火炮流入到後金韃子那裡,讓明軍面對後金韃子的時候,徹底失去了抵抗的能力。
其實朝廷的限制沒有了絲毫的意義,五月的時候,孔有德和耿仲明已經投降了後金,登州的火器大炮以及熟練操作火炮的人員,全部都歸後金韃子所有了,也就是說朝廷的保密措施,失去了任何的意義。
其實這個年代的火器,除開火炮能夠發揮出來真正的威力,其餘的作用不是太大,畢竟火器的威力不是很強大,面對驍勇的騎兵,很多時候尚未真正發揮出來作用,就面臨崩潰的局面了,穿越的鄭勳睿是明白這一點的,再說他也知道,後金韃子憑藉其驍勇的作戰能力,對於火器也不是很重視,操作火器的都是投降的明軍,被他們稱之為漢軍,真正的滿八旗是不會使用火器的,他們認為那樣掉價。
也正是這個原因,鄭勳睿在組建鄭家軍的時候,考慮到的第一個方面,就是軍士個人的作戰能力,而不是特別注重火器,野外作戰的時候,火炮數量不多,就不可能形成很大的殺傷力,面對快速衝鋒的騎兵,鳥銃、三眼銃以及火銃等兵器,無法發揮出來真正的作用,人家可不是靶子,愣在原地等著你攻擊的,後金韃子的移動速度很快,不會給火器進攻的機會。
當然絕不能說火器沒有作用,特別是火炮,在守城和攻城的戰鬥之中,能夠發揮出來巨大的作用,有時候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
大明的火器專家不少,最為出名的還是南京禮部右侍郎畢懋康,而且這個時候,畢懋康正在南京研製燧發槍,這是一項相當重要的發明,燧發槍能夠在雨天使用,而且是透過燧石發火撞擊射出子彈的,畢懋康的這個發明,可以說讓火器研究的程序邁出了最為重要的一步,可惜不久之後大明朝滅亡,清朝政府嚴禁使用火器,封存了這個技術,也沒有及時的研發改進,導致中國火器的研發,遠遠落後於西方了。
鄭勳睿等待的就是這個機會,他需要擁有的是燧發槍,這是步卒使用的重要武器,當然燧發槍的研製,還需要不斷的改進,畢懋康發明的燧發槍,因為某些關鍵技術的限制,還是存在一定的缺陷,最為主要的就是扣動扳機撞發燧石需要極大的力氣,一般人能夠扣動兩次到三次的扳機,就不可能有力量再次的使用燧發槍了。
恐怕這也是燧發槍得不到重視的根本原因。
但這是有辦法改進的。
當然目前的鄭勳睿,暫時沒有辦法,火器的研製需要專門的場所和大量的投入,朝廷只在京城和南京兩個地方設立了專門的火器局,用來生產和研製火器,這些年也因為銀子的缺乏,在火器的研製和改進上面沒有多大的進步,鄭勳睿更是拿不出來這麼多的銀子,再說目前也沒有那個必要,等幾年的時間也來得及。
但是火炮是不能夠忽視的。
如今最為先進的火炮有三種。
一種是虎蹲炮,虎蹲炮的優點是炮身不重,便於行軍的時候攜帶,缺點是射程不遠,火炮的威力不是很大,虎蹲炮是戚家軍發明的,當年主要用於對倭寇的作戰。
第二種是弗朗機,這是從西方引進的,大量引進弗朗機的主要功臣就是徐光啟,還有傳教士利瑪竇,徐光啟和利瑪竇之間是亦師亦友的關係,正是在徐光啟的堅持之下,西方大量的火器進入到明朝,弗朗機就是其中之一,弗朗機的最大優點是使用帶彈殼的開花彈,一發炮彈之中帶有五百粒的霰彈,有效的射程是五百米,對比如今的火炮,可謂是最優秀的。
第三種就是紅夷大炮了,射程可以達到一公里左右,殺傷力是最大的,紅夷大炮同樣是從西方引進的,炮管長,管壁厚,不容易炸膛,但是缺點也非常的明顯,那就是發射用的是實心彈,裝填發射的速率不高,而且過於的笨重,不適合移動,一般的紅夷大炮,重量都在兩噸以上,想要依靠人力快速移動,幾乎沒有可能。不過紅夷大炮用來守城或者是攻城,那就是最好的火炮了。
鄭家軍沒有火炮,什麼三眼銃、鳥銃和火銃,倒是不少,平日裡也訓練,主要還是練練準星,其他的基本沒有怎麼用,就是在連續幾次的戰鬥之中,鄭家軍也沒有使用火器。
不過鄭勳睿很清楚,隨著時間的推移,鄭家軍肯定要承擔愈發艱鉅的作戰任務,到了那個時候,火器是必須要擁有的,而且還要成立專門的神機營,特別是需要擁有一定數量的火炮,那樣才能夠保證在戰鬥中最大限度的減少傷亡。
以榆林邊軍的名義,向朝廷要火炮,目的能夠達到,但不可能得到很多的火炮,登州一戰之後,朝廷失去了大量的火炮,這個時候想要得到紅夷大炮幾乎是不可能的,孔有德等人投降後金韃子,後金得到的紅夷大炮就有二十門,其餘大大小小的火炮三百門,而且還有很多的熟悉火炮製造的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