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還有一件事情,他必須要徵詢徐光啟的意見。
“劉澤清出任榆林總兵,協助鄭勳睿管轄榆林邊鎮事宜,朕以為責任重大,應該要派遣監軍前往,以前榆林邊鎮,因為饑荒,破敗不堪,朕很是擔憂,如今情況不一樣了。”
徐光啟的神色迅速暗淡下來,皇上還是信不過任何的一個大臣。
鄭勳睿在來信之中,專門提到了監軍的事宜,認為榆林邊鎮,不適合派遣監軍,一來榆林邊鎮尚在復原的過程之中,力量其實是孱弱的,二來監軍到榆林邊鎮,需要熟悉情況,而且還要統管大軍,如此關係不好協調,中間可能生出事端,第三個方面,也是最為重要的方面,鄭家軍已經編入榆林邊鎮行列,監軍若是插手鄭家軍的事宜,肯定會引發矛盾的。
徐光啟知道鄭勳睿的意思,就是不想朝廷過多的插手,免得榆林邊鎮剛剛出現的好的苗頭,在很短時間之內就不存在了,可惜鄭勳睿不明白帝心,皇上對崛起的榆林邊鎮,怎麼可能放心,不派遣監軍,那就時時刻刻都要猜忌的。
監軍的禍害,徐光啟完全知道,不過這牽涉到皇上的底線,他不會直接反對的。
徐光啟的神色,皇上注意到了。
“徐愛卿是不是反對此事,儘管說就是了。”
“臣倒不是反對,而是覺得此事可以緩一緩,榆林邊鎮、延安府和慶陽府等地,多年遭遇饑荒,絕大部分流寇都是出自於這些地方的,如今鄭勳睿努力恢復延綏各地的穩定,事情一定是很多的,而且是以民事為主,如此的情況之下,派遣監軍的時間早了一些,去年鄭勳睿寫來奏摺,表明榆林邊鎮只有邊軍三萬人,和之前的十五萬人差距很大,目前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招募邊軍,穩定軍戶,防止有人因為生活所迫投靠流寇,或者是譁變,榆林邊鎮三萬邊軍,大大減輕了朝廷的壓力,鄭勳睿能夠如實稟報,就是有了應對之策,如此的情況之下,還是看看效果究竟如何。”
“徐愛卿言之有理,此事朕再考慮考慮。”
徐光啟離開之後,皇上的眼睛裡面射出了一絲寒芒。
鄭勳睿麾下的鄭家軍,他還是有些擔憂的,雖說人數不多,還不到萬人,但畢竟是一支強悍的軍隊,四次打敗流寇,而且都取得了巨大的勝利,鄭勳睿還在草原購買了大量的戰馬,這些都是擴充軍隊的意思。
不過皇上也不會隨便就猜忌和動手,畢竟朝廷強悍的軍隊不多了,除開關寧鐵騎,就要算鄭家軍了,其餘的軍隊,戰鬥力不能夠和這兩支大軍比較的。
之所以想著派遣監軍到榆林邊鎮,就是要控制軍隊的,但是徐光啟說的也是有道理的,要是管控過於了,導致大軍的戰鬥力下降,甚至出現不可調和的矛盾,那就是得不償失了,畢竟遼東和流寇的壓力是巨大的,朝廷是需要強悍軍隊的。
至於說陳奇瑜出任五省總督的事宜,應該說是可行的,徐光啟老謀深算,推薦的人選不會很差,而且內閣首輔周延儒也推薦過陳奇瑜。
慢慢站起身來,在周圍踱步,皇上的臉色變化很大,好像是在思考什麼重大的事情,過了好久,他才站住了。
司禮監太監王承恩已經進入乾清宮了。
“王承恩,司禮監擬旨,延綏巡撫鄭勳睿冰清玉潔,建立功勳,斬殺流寇高迎祥、神一魁、張存孟和王自用等人,應予嘉獎,不過其年輕,應繼續磨礪,為表示獎勵,賜其父母進入京城居住。。。”
聖旨很快到了江寧縣,邸報也到了延綏鎮。
鄭福貴和馬氏、孫氏異常高興,能夠被皇上下旨到京城居住,那是巨大的榮耀,求之不得的,有幾個人能夠得到這樣的聖旨,這都是因為鄭勳睿建立了功勳,得到朝廷的嘉獎,只不過鄭福貴有些發愁,那就是玉蜀黍和甘薯種子的事宜,思來想去,他決定讓鄭凱華回家,將家裡的事情交給鄭凱華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