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明末傳奇> 第九十四章 會試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九十四章 會試 (1 / 2)

二月初三,會試主考官的訊息終於傳出來,內閣首輔周延儒為主考官,內閣輔臣溫體仁為副主考,但這些訊息,與諸多應考的舉人沒有多大關係了,還有五天的時間,他們就要進入到貢院去參加會試了。

鄭勳睿的主要精力,同樣集中到溫習功課方面了,所不同的是,他能夠做出相應的分析。

會試和殿試的考題,全部都是皇上直接出題,所不同的是,會試的考題,由禮部準備好多套之後,皇上在其中選擇一套,御筆欽點之後,就成為會試的考題,可殿試卻是皇上直接出題目,殿試也就是一道考題,歷時一天的時間。

一般人都認為皇上肯定會御筆欽點禮部擬好的考題,就算數了,可鄭勳睿不是這樣認為的,歷史上的崇禎皇帝,作為亡國之君,有很多人分析,但不管如何的貶低,如何說的不堪,有一點是公認的,那就是崇禎皇帝的勤勉,可以說歷史上的皇帝,在勤勉方面能夠和崇禎比較的還真的不多。

崇禎皇帝朱由檢登基面臨的是千瘡百孔的大明江山,已經到了搖搖欲墜的地步,志向遠大的朱由檢,想到的是挽救大明的江山,開創大明的盛世,也讓他這個皇帝名垂千古,可惜事與願違,名垂千古倒是做到了,但那是大明帝國的轟然倒下。

且不說分析大明帝國轟然倒塌的原因,就從朱由檢目前的心情來看,發現和重用人才是他最為迫切需要達到的目的,會試和殿試就是最好的機會。

崇禎元年的殿試,朱由檢剛剛登基,有著太多的事情需要處理,特別是需要騰出手來對付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那個時候不可能特別關注會試和殿試,但這一次的情況不一樣了,朱由檢完全可以從會試和殿試之中發現人才。

有著如此迫切心情的朱由檢,怎麼會甘心讓禮部出考題呢,肯定是親自出題。

會試和鄉試的情況有所不同,應該說參加會試的舉人,學識都是不錯的,不用擔心四書五經方面不熟悉,隨便誰都能夠大段背誦四書五經。

朱由檢既然想著從會試和殿試之中發現人才,那麼考題就唯有結合現實了。

說到這結合現實,那肯定就是大明目前所面臨的諸多問題,說來說去也就是那幾個方面,後金韃子的不斷強大,威脅到大明的江山,陝西流寇造反,波及到山西,讓北方不穩定,連年的災荒,讓百姓窮困潦倒,掙扎在死亡線上,朝廷賦稅的缺乏,無法養活軍隊,無法賑災,導致軍隊出現譁變,導致地方官吏的不穩定等等。

偏偏這些現實的情況,鄭勳睿都是非常清楚的。

他幾乎可以斷定,朱由檢出的考題,肯定是結合這些方面事宜的,可能不會說的特別的深入,但必定與這些事情有關。

會試和殿試是兩場考試,若是能夠在會試的時候,透過大致的論斷,提出來比較新穎的治國觀點,那麼再透過殿試,提出來比較精確的治國理念,就能夠算是真正的人才了。

連續幾天的時間,鄭勳睿回憶了大量的歷史,同時結合楊廷樞告知的朝廷之中出現的某些事情,內心有了大致的判定,他準備的八股文,也就是結合這反面的內容。

考試就是賭博,鄭勳睿只能夠抱著這樣的觀點,兩千五百名舉人,其中還有多次參加會試的舉人,人家的考試經驗是非常豐富的,你要是不能夠做出準確的分析,想著從兩千五百人之中出頭,那是難於上青天。

會試的難度,遠遠大於鄉試,畢竟是人才匯聚的考試,想想天啟年間的狀元文震孟,足足經過了十次的會試,才得以過關參加殿試,一舉成為殿試的狀元,從不足二十歲就成為舉人,一直考到了四十八歲,才成為了進士。

鄭勳睿知道,自己想要在會試之中脫穎而出,順利的參加殿試,就必須要有著精準的分析,提出新穎的論點,那樣才有機會。

而且會試的成績,對於殿試是有著莫大影響的。

會試排名靠前的貢士,會直接引起皇上的注意,更加要命的是,殿試是直接閱卷,不存在糊名和謄抄,挑選出來的文章,皇上可以直接看到,當然皇上對誰有印象,也可以直接調閱某個貢士的文章來看。

足足三天的時間,吃飯都是夥計送到房間裡面的。

鄭勳睿非常的小心,所有的分析,仔細寫下來之後,看過三遍之後全部焚燒,不留下任何的蛛絲馬跡。

崇禎四年二月初八。

丑時一刻,鄭勳睿和楊廷樞等人就起身了。

初春的京城,寒風凜冽,夜晚的溫度和隆冬時節沒有太大的區別。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