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魏王知禮節,我張儀今日本想來詢問魏王您一件重要之事的,不過現在看到姬職公子要登基做燕王,所以張儀我心裡此刻也已經有了答案了!”
魏嗣便說道:
“你來大梁之意,寡人早已經知曉,既然秦相你已經有答案了,那就在旁邊觀看姬職公子的登基大禮吧!”
這時禮官便又重新開始給姬職授王帽了。
一波三折,這姬職的登基大禮,總算結束了,所有人也都開始陸續離開了。
可是這張儀卻遲遲不離開,還把魏嗣的去路攔住了。
這時魏嗣有些生氣了:
“張相,既然燕王繼位儀式已經結束了,你還在這攔住本王去路做甚?”
張儀便回著:
“大王,您覺得伐楚和伐燕孰輕孰重?”
魏嗣輕輕一笑:
“如今這個時候,當然是伐燕重要了!”
張儀馬上又說道:
“伐楚,大王您可以得到陳邑、上蔡方圓百里之地,以此讓魏國重新變得跟以前一樣強大,而伐燕,大王您最多如當年文侯一般,雖滅了中山,卻無法得其地而已,最後得利的不過是齊、趙兩國而已,所以張儀我勸大王您一定要深思熟慮!”
魏嗣便馬上叫來魏冉和蘇秦,讓兩人把張儀架出宮外去了。
本來就對張儀沒甚好感的魏嗣,自然也聽不進去它的話了,而且魏嗣伐燕的最大目的其實就是為了以後能先與燕國結盟,施展自己的遠交近攻之策。
畢竟魏國處於四戰之地,而且周圍皆是豺狼虎豹,如果現在單單與韓國結盟,那不符合魏國以後的國策,而且魏國也是最不能坐視韓國慢慢變得強大的,對於韓國,必須得時刻提防,以魏國以後強大的軍力和國力去威懾它。
此時周圍的楚、齊兩國實力依然強大,秦國雖經歷兩敗,但其實力猶存,尤其是佔有巴蜀後,兩地財富物質足矣讓各國都垂漣三尺。
趙國的實力也只是略遜於魏國,而且現在任趙王趙雍也是一代明君,也就是日後胡服騎射的那位趙武靈王。
七大國裡面最弱的也就燕國了,畢竟燕國大部分地方如秦國一般,荒涼偏僻,而且燕國也未像秦國一樣,進行過大的改革,到了燕王噲這個時候,不思治國,卻整日想著當一代聖人,坐那禪位之事,現在到好,位置讓給別人了,自己還想幹預一下,結果招致子之不滿,一杯毒酒上了黃泉路。
不過魏嗣也是清楚這姬職乃是以後的一代明君燕昭王,所以才這般扶持他的。
可想而知,周邊盡是明主,難有昏君的時代,如今要一統天下的魏嗣,肩負的使命有多重,壓力有多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