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個人投筆從戎,一生走過五十多個國家,以三十六人滅一國。他說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曾經有個人在家務農,出山後,三分天下,一生縱橫捭闔,算無遺策。他說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曾經有個人被緝押在牢獄中一百八十多天,再次為官時,他關注民生,治理水患。世人常言東坡處處築蘇堤。現在,他在出使大理的路上。
曾經有人被關土牢三年,敵國君主親自勸降,許其一國之相。他說過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曾經有人站在自己的國旗下,因為沒有國歌而受盡世人嘲諷。年過古稀的高齡,臉色先黑後紫再漲紅,最後泰然自若。將一首天朝的民間小調抬進了世界級音樂殿堂。所以世界上的人想到天朝的音樂,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那首《茉莉花》。
一瞬間,林牧之豁然開朗,或許跟這些祖宗比,自己有些一無是處,但那又如何?前人之事,後人之師的道理早已經告訴林牧之該怎麼做,該做些什麼。
即使和祖先們一樣。放下了愛看的書,拿起了刀;放下了安逸的生活,拿起了筆;坐過了牢,依舊不忘初心;身在敵營,依舊沒有低下高傲的頭顱;背上“賣國賊”的稱號遠走他它,依舊沒忘了心中的故鄉。
什麼樣的人是個讀書人?
這個問題很早就有了答案。而回答的人當時不過十二三歲。
人們在看電視時,古人都是長袖善舞,大袖飄搖。
然而事實卻是,大華的社會很爛。很破爛,也很糜爛。
這是一個雙標的社會。男人和女人是雙標,窮人和富人是雙標,讀書和白身是雙標,官人和富人是雙標,帝王和官人是雙標。每一個階級的差異都會成為一個個,一道道不可逾越的天塹。
儘管這個社會不那麼美好,可那又如何?不是正需要人們,讓它變得更好?與其怨天尤人,不如行動起來。
一個人的力量如滄海一粟,太過渺小了。
林牧之嘴角勾起了一抹微笑。聽著幾千人彈奏的樂曲。
一個人的聲音太小,那麼一千人呢?一萬人呢?一萬萬人呢?
實然想起了中學的語文老師說過一句話老師就像是蠟燭,點燃了自己,照亮別人。
燭火雖然微小,但你也要看它點燃了什麼?是一把乾草,還是一捆乾柴?
當然…
星星之火,亦可燎原。
回過神來的林牧之看了看天色,已經暗了下來。小枯子已經不間斷的彈了將近一個時辰,若不是帶著指套,林牧之早就不讓她彈了。可即便帶著指套,小手的關節也開始泛白了。
外賣送來也有些時間了。別驚奇!大華朝有外賣。這一點林牧之所知的大宋也有,在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已經被畫了出了!所以,你所認為的新興事物、詞彙,不一定是後來才有的,很可能都是祖宗們玩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