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傳到端王那兒,一向自詡寬厚待人的景淳第一次發了脾氣。
他就不明白了,明明已經被拉攏過來,並承諾為自己提供銀錢的商戶,怎麼轉頭就給景淵送錢了呢?
最可氣的是,他們之前答應奉上四十萬兩。
一共才四十萬兩!這是根本沒把端王放在眼裡啊!
自己想著割韭菜不能太過,要一茬一茬地割才好,便也應允了。誰知那筆錢還沒到位,先讓景淵搜刮了五倍之多。
景淵就做一錘子買賣麼?他不往兜裡劃拉麼?他弄到這些銀子,能全拿出來賑災麼?
端王景淳心疼那筆錢,並且後悔自己出手不夠果斷,懊惱之餘參了景淵一本。
而他沒想到的是,景淵奏章上一個銅板都沒瞞報,籌到多少就寫了多少。
關於賑災事宜,大臣們分成兩派,爭論得很是激烈。
“陛下,無論如何,往粥裡倒沙子算不上愛民之舉啊!”說話的是端王一方的代表平津侯。
戚相站了出來:“陛下,臣以為倒沙之舉是奇招,只需一小桶沙,便能分辨出誰是真正餓肚子的人,不讓賑災物資外流,這才是捍衛百姓利益。”
端王陣營又站出一人,這次是宣平侯:“陛下,受災百姓本就恐慌,睿王動輒杖刑,不利於聚攏人心。”
戚相又道:“有些刁民專挑軟柿子捏,端王太過軟弱,區區地痞都欺負到頭上,硬生生被騙走糧食,實在令人痛心。”
軟弱?
端王一黨急了,這帽子一扣上,無疑把人設給整跑偏了。端王那叫“仁厚”,跟軟弱不沾邊好吧?
糧食哪有被騙走?景淵去之前有瞞報,後來是僱人搗亂的好吧。但是,這些咱們都不能講啊。
端王一方只好從別處找補,“那是一時疏忽,端王爺品行高潔,刁民很快就會被感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