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部分科幻電影中,一些活在痛苦中的人類會極其羨慕人工智慧。
因為人工智慧可以選擇自己要記住什麼,忘掉什麼。
人做不到,只能深陷痛苦而無法自拔,靠著時間去一點點沖刷記憶,以及越來越強大的意志力去抵抗痛苦。
但當陳鋒作為人類,真的擁有了選擇性“遺忘”的能力時,他才猛然體會到,遺忘這事本身其實是一種痛苦。
割捨記憶的過程,本就是苦難。
好的記憶代表了他曾經體會過的快樂。這些記憶力裡有很多他無法忘卻的名字——鍾蕾,有唐天心,還有歐胖子、虎哥、林大頭、歐青嵐,還有爺爺陳墨。
以及很多他視若珍寶的人生片段。
壞的記憶卻又代表了他的成長,有很多他不願回想,但又無法遺忘的畫面,可正是因為這些曾經體會過的痛苦,他才能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類需要他成為的人。
幸福讓人振作精神,挫折讓人學會成長。
只要是記憶,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都無法輕易割捨,都是陳鋒的寶貴財富,甚至比知識更重要。
知識忘了,可以重新學。
人生忘了,如果又沒能自己找回來,那他真的沒機會再去重複體會一次。
陳鋒經歷了十次重生,但他每一次經歷的人生,無論是千年之前,還是千年之後,都不一樣,無法複製。
他的潛意識會告訴他,自己的存在建立在記憶上,拋棄記憶的過程,是一場緩慢的,不流血的自殺,彷彿一個人拿著把生鏽的小小鈍刀,一點一點剝離自己身上的血肉。
陳鋒其實有準備預案。
哪怕即便他最終讀取堆疊記憶符號失敗了,沒能找回自己的記憶,繁星那邊還有一份複製。
但繁星的備份與記憶符號兩者間的本質其實截然不同。
堆疊記憶符號裡有他本人的思維特徵,量子規律與他的思維可以無縫銜接。
他吸收記憶符號的過程等若一個因為大腦血栓塞而失憶的人,在慢慢疏通血管後重新恢復記憶。
如果是繁星給他傳輸備份資訊,又或者是他自己快速瀏覽繁星的備份“文件”,就變成了看電影。
那是旁觀者的角度。
陳鋒很清楚,哪怕他瘋狂的自我暗示,這場電影的主角就是自己,把代入感幻想得再強,也是自欺欺人。
在做出這個決定之前,他以為割捨過去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或許會有點失落,但問題也不會太大。
可當他真正即將在繁奧的堆疊記憶符號中畫下代表最近這些年學習的知識的第一筆時,他心裡的某根弦驟然斷了。
明明扔掉的只是“無關緊要”的知識,但心中卻依然有陣痛,如被白蟻啃噬的樹木。
這是他無法與任何人述說,在歷史上也找不到任何參照的詭異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