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國,文和五十六年,武帝駕崩,年僅二十二歲的新帝即位,改年號為元鼎,後世稱之為昭帝。
趙國野心勃勃,欲乘機起兵攻打武國,兵戈暗湧,不時於武國邊境劫掠掃蕩,百姓太平日子告破,民不聊生。
昭帝年紀雖小,其志卻高,召集大臣商議應對之策,決定一面安和周國,一面出兵痛擊趙國來犯之敵,不許兵將讓出一寸土地,凡所失疆土,務必盡數收回。
天子戰令一朝下,冷冽殺機平地升,兩國疆界,從此烽火不斷。因趙國乃為探武國虛實而來,故未傾盡全力,三年來,兩國小規模摩擦雖時常發生,大規模戰爭卻始終不曾爆發。
然而,三年的時間也讓趙國摸清了武國底細,趙帝自覺時機成熟,便要下書結盟周國,欲共起大軍征伐武國,活捉昭帝,共分江山。
常言道: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就在這時,趙帝卻染疾在身,臥床不起,興兵攻打武國的事宜便暫時擱置了下來。
趙帝之疾甚是怪異,皇家太醫盡皆束手無策,趙帝遂放榜天下,廣招能人異士,以重金許之。然時間日漸過去,卻始終無一人能解趙帝之疾。趙帝無奈,又遣人喬裝打扮,潛入周、武兩國,四處暗訪名醫。
元鼎初年,武國靈州陽縣外的神農崗上,出了一位神醫,年僅十四歲,便已通曉各部醫經,識遍百草,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醫術之精,幾能起死回生。
世人不知神醫何名,只知神醫姓蘇。蘇神醫隱居山林,不問世事,不慕榮華,不結權貴,醫人從不問出生來歷、貧富貴賤,哪怕是路邊行乞之人,身無分文,渾身汙臭,為下下等人,神醫依然來者不拒。不僅如此,他還將富貴病人給予他的酬金贈發給這些窮人,廣施善行,為世人稱頌。
漸漸地,蘇神醫之名,愈傳愈廣,遍聞靈州。
有人曾問神醫,為何醫人不問病人要錢?如此,豈非徒勞無功?且許多有錢之人,或也貪小便宜,假裝沒錢,您難道看不穿嗎?
對此,神醫只是笑答了四個字,“醫者仁心。”
眾人拜服。
元鼎二年,武國吏部尚書納靈州方家小女為妻,同年方父抱恙在身,方家遂尋至神農崗,來見神醫。
方家因攀附了權貴,後輩便仗勢欺人,好不霸道。家丁狗仗人勢,先至神農崗時,也沒有好言相對,態度甚是倨傲,頤指氣使,使喚神醫下山,去為方父治病。
神醫不理,方家大怒,親上神農崗問罪,揚言神醫若不下山,便一把火將神農崗給燒了。神醫仍無動於衷。
方家不知神醫之仁深入人心,方要動手,便惹了眾怒。群情激奮下,方家只得悻悻離去。
硬的不行,也只能使軟的。兩日後,方家攜方父三上神農崗,好話說盡,誠懇道歉,神醫方才應下。
就在這時,周圍人群中突然倒出一個衣衫襤褸、猶如乞丐的人來。神醫將之扶起,眾人轉眼一瞧,見那人體表長瘡,傷口流膿,臉上更是暗紅斑點密佈,分明是得了天花,心下悚然而怖,唯恐避之不及。
然而,神醫初見此人,便如遭雷擊,身體一僵後,眼角竟不自覺地落下淚來。
眾人無不驚異莫名。
“這個人,我一定見過,只是忘了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神醫喃喃自語。
眼看此人命在旦夕,神醫也不顧髒穢,不理天花可能會傳染己身,將之抱起徑往屋裡
去,並閉門謝客,將方家拒之門外。
眾人無不唏噓,皆道神醫此番舉動,大異於前。
神醫閉門不出,獨治一人,方家吃了閉門羹,無奈退下神農崗。而也正因此,方父貽誤了治療之機,當晚撒手人寰。方家震怒,飛書報與尚書之妻,尚書之妻聞父親已絕,傷心不已,哭告尚書,尚書為平妻之忿,私令手下將神醫拿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