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老丞相和左庶長都插不上話,心裡都明白,太后的決議是正確的太過心慈手軟,不是為王之道看似犧牲了王氏兄弟,讓人不忍但如果因為對王氏兄弟輕饒導致心懷不軌之徒沒有顧忌的作亂,那將會牽連多無辜死傷
這正是,舍小仁、求大仁之所必須
陳太后見天籟公主默然不語,以為她已經明白了道理,正要交待其它時,突見天籟公主跪地伏道“太后既然對天籟不能一視同仁,既然認為天籟不能為王,請允許天籟將王位傳於信侯”
“你”
太后不禁勃然大怒,以為天籟是小孩子脾xìng,卻又迅按捺,質問道“你倒,哀家如何沒有一視同仁了王位之事,豈能兒戲,今日立你,明日就改他人?豈非讓天下人以為,鄭國的君王是哀家了?哀家廢子之舉,難道是為了與權勢?若非為了鄭國基業,哀家豈能如此?”
“當初王兄繼位,初時諸多決議讓人非議,但太后從不干涉太后當時曾說,君王之事,如非不得已,太后也不能夠干涉否則就成了後宮涉政,君王便沒有了威儀,君王便成了傀儡,有名無實,國家必然不穩太后既然讓天籟繼承王位,為何當初能夠對王兄如此相信,然能夠同樣的相信天籟?天籟知道太后是為鄭國社稷,但天籟認為,為人君王者,倘若不能愛民,就不能夠豎立聲名、就不能夠領導臣民、就不能夠讓國家昌盛繁榮安定長遠王氏兄弟冒犯之罪固然是實,但女王之事,原本就驚世駭俗如王氏兄弟這般剛正不阿又年輕氣盛者,不能夠明白此舉的迫不得已並不奇怪假以時日,他們在大牢中沉靜反思,必然能夠明白過來倘若如此,又怎會繼續反對天籟登位之事?倘若如此,將來他們仍是鄭國的棟樑之材,此刻斬殺,如何可以?假使王氏兄弟始終執mí不悟,不能夠明白關鍵,只顧為保守認識所阻,不知道放眼天下大局考慮那麼,太后認為留之為禍,天籟縱然心中不忍,也實在不能再說什麼然而,此時此刻,天籟絕無法下令斬殺”
天籟公主一番話說的太后及老丞相、左庶長在內的其它人個個驚訝,這才知道,原來天籟公主並非一味仁厚,心中實在有別的想法
陳太后原本十分生氣,但聽完這番話時,心中的怒氣不禁消了一半
捫心自問,也覺得原本確實對天籟公主沒有足夠的信心,故而才會如此干涉,唯恐她做錯了決定,給鄭國帶來禍患
然而,陳太后卻仍舊不能夠接受天籟公主的想法,只覺得她還是太過天真、太過仁慈以為君王的仁慈就能夠感化世人,卻根本不知道,仁慈也是一種弱點,會成為君王被臣子所利用的、可怕的弱點
“罷既然鄭王如此說,哀家再勸,那就是視鄭王如傀儡了鄭王既然決心如此,哀家就再不問政事倘若鄭王將鄭國治理的好,哀家自然心悅誠服,甘願反省;倘若日後鄭王覺得自己今日的決定太過天真時,需要哀家時,哀家一樣會盡心盡力的為鄭王出謀劃策哀家累了,鄭王退下”
天籟公主知道陳太后生氣了,但此事,她知道在所難免何況這番要求本是她提的,此刻太后難過,決定不再理會朝政的事情,她沒有道理又求太后插手政事當即作禮告退而去
天籟公主走後,老丞相嘆了口氣道“太后息怒公主也是、太過宅心仁厚,日後自然會慢慢明白君王之道”
陳太后嘆了口氣道“哀家怕就怕,如今的鄭國不容她犯錯再改如果天下太平,哀家何怕她犯些錯後慢慢反省了再改?”
老丞相嘆了口氣,心知太后的憂慮不無道理見沒有別的吩咐,只好與左庶長一同告退了出去
“太后所慮極是,不知道如今楚國是何情形,天下人都知道,天降飛仙,全落入了楚國如今人心惶惶,有妖言uo眾,議論紛紛說楚國太子才是真命天子,天下一統,必在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