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幾人然就此放棄,一起跪拜磕頭道“太后,此事幹系太大如今朝中文武個個憤慨,若君上不能安定人心,只怕朝政會動禱安吶”
陳太后還不知道細要,這時候問鄭王說“推行神魂國制?到底是何事情?”
鄭王忙解釋道“太后不要聽他們胡說,這主意是本王所思,並非北君提起再者,本王的意思是請攝政王北君主持此事,設法改進,鄭國的情況自然不能直接套用神魂國的體制,但北君才能絕世,自然能夠根據鄭國情況設計一套改進的辦法他們這些人,聽風就是雨,一聽說神魂國體制幾個字,就跑來胡言亂語真正氣死本‘王了那幾個朝臣聽了,忙道“臣等枉測聖意罪該萬死,然而,鄭國縱然要改進,臣等以為相國足可擔當此能,凡有弊端,一一加以修正即可北君對鄭國情況並不瞭解,實在不宜擔當此任……”
“放肆”鄭王怒而呵斥,厲聲道“本王早已說了,北君是攝政王,總理全**政大事鄭國改制不僅僅是改那些弊端,你們未曾去過神魂國,根本不知道兩國懸殊差異,鄭國如果不加以改革,推進位制,如何能夠立足天下維持霸業”
陳太后便插話道“哀家倒想先聽聽北君有何主意鄭國情形與神魂國大異,如何才能完成類似神魂國的制又不致造成朝野動盪?”
“鄭王突然委以大任,匆忙之際,本君還沒有極好的主意然而道德經有云: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神魂國制是有道之治,而鄭國的情形則是禮治,要讓鄭國改制成功,驟然即求用道治,絕然不能成功只能自禮求義,繼而自義求仁,而後自仁求德,最後才能自德求道改制的大事,遵循這種步驟,逐步推進,方能夠成功,也不致引起朝野動盪至於具體之法,本君還需要與左右相國參謀,再**滿朝文武的智謀才能決定”
陳太后聽了,點頭道“軍政大事,哀家自然不懂後宮也不能干涉政務,鄭國是否應該改制,鄭王應當清楚眾人如果反對,鄭王也該虛心傾聽勸阻之言,如果確實有理,就不能一意孤行”
鄭王聽了連忙作禮答應道“太后教誨的是,本王謹記在心”
那幾個朝臣覺得太后是發了話相助的,當薊敢繼續糾纏,跪拜著退走思謀者出宮後如何召集同僚一起準備奏摺,集體反對此事
鄭王十分不快的望著離開的朝臣背影抱怨道“真正讓人掃興”
陳太后便道“天色已晚,鄭王與公主早些回去安歇,哀家有些話要問問北君”
鄭王與落公主不敢違拗,便一起起身作禮,告退去了
陳太后又叫退了周圍的太監侍女
步驚仙本也疑惑,極想聽聽她說什麼
“哀家知道,北君並非真心降鄭但哀家希望北君知道,鄭王對北君發自肺腑的信任滿朝文武都以為鄭王此舉是一時糊塗,哀家想知道,北君對此做何感想?”
步驚仙知道正所謂明人面前不說暗話但也不可能直言承認此事
“鄭王對本君的信任,讓本君發自內心的震撼、感動”
陳太后聽了,不禁嘆了口氣,久久望著夜空的圓月,沒有做聲
“哀家本是不該說的…………
步驚仙暗覺疑惑,以為陳太后指的是洲才的話只見陳太后又沉默了半響,才正視他道“北君的生母姓陳名艾,是哀家的胞妹”
步驚仙全然預料不到會聽見這番話,不由的瞪大了眼蕭,久久不能接如……
陳太后見他神情,知道此事太過讓人吃驚
“當年你生父用化名出現在鄭都哀家與你生母都好弈棋,雙雙敗在他手上,那時他為人風度翩翩,談吐不凡,待人親和友善你生母與他來往的最多,漸漸兩個人日久生情後來也不知道為了何事,你生母突然隨他離開鄭都,走時只留了一封書信給哀家後來哀家多方打聽,始終沒有她們的訊息……”
陳太后說著不由輕輕拭淚,再止不住眼淚
“孩子,你自幼孤苦伶竹,哀家很是心疼原本是不該說這些讓你知道的,寧可你懵懂不知,然而哀家如果不說出來,你還不知道哀家到底是你的親人,還不知道那王也是你的親人國家大事,多少殺戮爭鬥,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悲傷的慘劇本來就夠多了,哀家實在不願眼看著再添悲劇吶……”
步驚仙難以置信,聽了陳太后的說詞,不解反問道“假若如此,太后如何能夠肯定……”
“你那眉目,還有那一嘴奇特的牙,哀家初見時就已經疑心,故而才邀你來此,只想仔細看個明白見你走的棋,那根本是你生父當年勝哀家與你生母的棋路,他生平棋藝未逢敵手,平素寧可與自己弈棋,也不屑於與技藝遠不如他的人弈棋不會情意將棋路教給別人,哪裡還會有錯?”
陳太后說罷又拭淚道“你生母名叫陳艾,從今往後千萬記住了,她實在是個命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