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書中的內容到底是什麼,直到楊剛將整本書讀完後,他也沒有一個系統的瞭解。只知道在這本傳記中,大體上是寫了一個政要人物的一生。
在他的傳記中,他花了大部分的時間來敘述他苦難的前半生。
而他在經過了苦難的前半生後,他也只是迎來了自己一個很短暫的人生輝煌時期。
於是,在他剩下的日子裡,他便將精力集中在寫書上。
而他的這本傳記,就是他為數不多的著作中的一本。
從這本傳記中,楊剛除了讀出他對自己目前現狀很滿意之外,並沒有讀出一個文人骨子裡的那股傲氣。
而他的那種安於現狀的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著楊剛。
人生嘛!不就是對自己目前所處現狀的預設嗎!
這對於茫茫人海中的絕大多數人來說,都將是他們一生所追求的東西。
而這種“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感覺,也不是想得就能得到的。
這種內心的安寧,也只有你的境界達到了很高的程度後,那才能得到體現。
當然了,以楊剛目前的狀態來看的話,他是無論如何也沒有達到那種境界的。
不過,這在很大程度上都和一個人所追求的東西,有著很大的關係。
正所謂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
楊剛也是知道自己的心態,還沒有達到書中傳達出來的那個境界。
於是,他也只是將這本書看作是自己閒來無聊時的消遣而已。
楊剛也是知道,如果一個人因為在看了幾本書,就被書中傳達出來的意思所左右的話。
那他也註定一輩子是一個碌碌無為之人。
因為一個人在追尋自己夢想的道路上,肯定是有著自己的規劃與打算的。
而這個規劃與打算也是在一開始就已經形成了的,如果就因為看到了一種高深的理論,就放棄了自己原來的計劃。
那這又和“猴子搬包穀”有什麼區別呢!
......
至於楊剛為什麼會將這本人物傳記看完,完全是因為他覺得這個時間太無聊,而且太難以入睡了。
再加上楊剛的閱讀速度本來就快,而且已經是遠超了大部分人。
這也在另一個側面說明了楊剛完全是被裡面所講述的故事給吸引住了。
僅僅是吸引而已。
......
將人物傳記重新放下,楊剛發現窗外已經顯露出微微的白光了。
拿起手機一看,已經快要五點了。
在夏天的這個時間,太陽好像不知道疲倦似的;再過沒多久,它就會完全展露出它的身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