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明風八萬裡> 第九十五章 新朝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九十五章 新朝 (1 / 2)

但是對於多鐸與豪格來說,代善提出的這個問題是要他們的小命,所以他們毫不含糊地說道:“大貝勒,我們已經說過了,王師渡江北撤者約有兩三萬人,雖然沿路有所損耗,但我們終於把大軍帶回了徐州,只恨劉澤清、劉良佐不聽排程,不然形勢絕不會如此惡劣!”

代善是被多鐸、豪格氣炸了肚子,這次多鐸、豪格北逃是把能搜刮的江北清軍都搜刮得乾乾淨淨,但即使如此他們撤到徐州的時候頂多也就是一萬多人,而且幾乎都是殘兵敗將,根本不願意與越明軍正面交鋒只想著退回山東。

如果真相信多鐸、豪格從江南撤回來兩三萬兵馬,代善覺得自己這位大貝勒等於白乾了,但是他也知道自己雖然是名義上的大貝勒,當年更曾與皇太極平起平坐,但這已經是非常久遠的歷史了,現在他只是禮親王,與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並沒有實質的區別。

而且他已經老了,在經歷這麼多挫折之後連皇位都不怎麼在意,怎麼會同多鐸、豪格鬧這種意氣之爭,因此豪格很快就想明白了:“你們說撤回來兩三萬王師,那就算撤回來兩三萬王師吧,現在最大的問題是要不要死守徐州?我們手下還有三萬人馬,攝政王與京師那邊也讓我們一定要守住徐州!”

徐州可以說是南北之間的兵家必爭之地,代善原本是準備堅守徐州而且也覺得絕對能守住徐州,但是看到多鐸與代善的殘兵敗將他第一個心灰意冷,而多鐸已經非常明確地說道:“大貝勒如果一定要堅守徐州的話,那就讓兩紅旗來守吧!”

代善自然不可能讓自己統領的兩紅旗將士折損在徐州,而且他也覺得既然連南京都守不住,守徐州又有什麼意義:“那我們還是退回山東吧,如果不能以淮河為界,也可以考慮以黃河為界!”

雖然只要代善下定決心堅守徐州,以清軍三萬之眾是有相當把握守住徐州,但問題在於三位王爺就這麼一點本錢,把所有本錢全折損在徐州,守住徐州又有什麼意義?

代善又一次覺得他不是天命之子,總是被命運折磨來折磨去。

江南朝野幾乎是第一時間接受了“大明承天皇帝”與“承天”這個年號,雖然過了年才是承天元年,但是江南的文人墨客現在既不用順治二年,也不用弘光元年、隆武元年,而是改用了大明承天已酉年的稱號,至於承天元年的歷書更是在拼命趕印。

至於“大明應天監國秉政懿安皇后”與“大明順天長平皇后”的尊號朝野都是贊聲如潮,雖然不管是大明朝還是歷史上都沒有這樣的先例,但大家都是非常聰明地歌功頌德,認為這樣的體制既解決正統問題又符合時代的潮流,有好事者甚至認為張皇后過於謙虛,應當加“皇太后”尊號才對。

唯一的異議來源於“大明順天長平女皇”這個尊號,雖然這個尊號只有象徵性意義,而且從某種意義來說是日月同懸朱明江山傳承到承天皇帝身上,但不管是保守派還是激進派、中立派,整個江南士林都是一致表示異議,認為長平皇后加女皇封號有百害而無一利,這其中包括那些強烈要求在越明朝體制下保留監國皇后與監國公主的保守派。

在他們眼中“大明應天監國秉政懿安皇后”的尊號雖然有些不倫不類,但好歹能夠接受,但是“大明順天長平女皇”就是洪水猛獸,日後必定後患無窮,而在這種異議之中,不管是劉永錫還是長平皇后都決定收回成命,反正他們已經理解了對方的意思。

在群臣的建議之下,長平皇后的正式尊號跟懿安張皇后一樣多了“秉政”二字,但是朝野現在關心的問題不是“爭國本”、“爭正統”,而是都在關心承天朝新官制下的人事問題。

之前的承天朝可以用“草臺班子”來形容,但是打下了南京城情況就不一樣了,不但新增不少閣臣、尚書,而且新設了不少衙門,比方說滿城都在風言風語的錢謙益成了編修《清國志》的總裁。

雖然這看起來是一個閒職,但是在大明體制下編修國史反而是升遷最快的路徑,所以大家都在詛咒錢謙益獻妻求榮的同時想替自己謀一個同樣的好缺。

而且有不少新設的衙門在大明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甚至是聞所未聞,比方說科學翰林院,大家根本搞不清這個翰林院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打聽了半天才知道是掌管一切火器、火炮與軍用技術的部門。

過去這一塊業務歸屬於工部與兵部,而且是工部、兵部最不起眼的小衙門中,但是現在承天朝在翰林院之外又新設了這麼一個科學翰林院,大家就覺得情況完全不一樣了。

只是大家雖然覺得這個“科學翰林院”純屬怪胎,很多翰林出身的縉紳對科學翰林院惡評如潮,但是大家對於“科學翰林院”的重視程度也到了一個新高度,承天皇帝陛下既然敢用這個名號,那說明希望科學翰林院能與翰林院平分秋色,而在過去翰林是大明朝最快的升官捷徑。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