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東林、復社一直在找張國維的麻煩,但張國維從某種意義來說都是東林的堅定盟友,所以他對東林復社的門戶之見可以說是瞭如指掌。
東林復社現在最恨的政治對手肯定是那位降清的阮大鋮,其次就是這位被他們故意貶稱“德昌王”的弘光皇帝,誰叫弘光在位一年間東林、復社遭受了全面打壓,直到現在都沒辦法恢復元氣。
東林復社對於弘光皇帝的恨意甚至超過了馬士英、楊龍友,張國維甚至把這件事視為調停朝野關係的一大關鍵:“娘娘,殿下,德昌王沙場殉國可以說是最好的結局,我們不但要藉機表彰周之升、王普祥這樣的有功之臣,而且還要為德昌請諡並開史局編纂《弘光實錄》。”
如果說劉永錫還不大明白張國維這番安排的一片苦心,張皇后已經拍手叫好:“張相國果然是老成之臣,難怪都說只要有老成人在,國家自然無憂,殿下,就按張相國的意思去辦!”
劉永錫只能從善如流:“張相國準備擬詔吧!”
如果說封周之升為北固伯雖然影響深遠,但影響侷限基本還是侷限越明諸軍之內,但是接下去為弘光皇帝請諡、開史局編纂《弘光實錄》這兩件事就引發了江南士林的一致興趣。
正所謂“蓋棺並論”,雖然對於弘光皇帝的爭論肯定還會持續下去甚至可以翻案,但是不管是東林復社還是他們的盟友、敵人,或是跟他們沒有關係的政治派別現在都變得活躍起來,大家很清楚這兩件事看起來很簡單,但影響會異常深遠,不但對弘光皇帝與弘光一年間的政潮作出官方結論,甚至可以說是重建越明朝的正統合法性。
因此朝野的反應格外熱烈,光是弘光皇帝的諡號就有十幾種說法,而且東林復社對於弘光皇帝的定位直接降到“福王”,他們甚至認為與其編修“弘光實錄”不如編修“德昌實錄”,當然也有人對弘光皇帝持中立的看法,認為應當編修“福王實錄”,而馬士英、楊龍友更是始終堅持“弘光實錄”的看法不變。
但是大家都是在越明朝廷給定的框架之內討論著弘光皇帝的定位問題,對於周之升、王普祥的處置以及朝廷對他們的封賞沒有異議,對於越明朝廷以及監國皇后、監國公主、越王陛下的合法性、正統性表示沒有任何異議甚至贊聲如潮,現在讀書人之中最流行的一種趨勢就是對弘光皇帝進行鞭屍順便鼓吹監國皇后與越王陛下的英明神武。
總而言之,同樣是江南讀書人出身的張國維在福王之死這件事上的操作可以用神乎其神來形容,如果說之前還有不少人心向唐王甚至跟福建暗通款曲,現在整個江南對於越明朝的君臨天下已經聽不到異議之聲,如果有人敢對朝廷有所異議,那麼這些讀書人會第一時間站出來舉報並糾送法司。
對於越明朝廷來說,這種轉變雖然看起來沒有立杆見影的效果,但卻是潤物細無聲,朝廷即使不用武力都能將命令執行到最邊遠的山村與漁村,而且大家都在維護在這個朝廷,不但有無數人在地上進行著反清運動,甚至還有成百上千的江南新附軍洗心革面陣前舉義,讓多鐸、豪格、洪承疇急於應付。
阿濟格可以說是最倖存的存在,雖然劉永錫與越明軍的攻勢此起彼伏,但是他暫時不用與越明軍主力周旋,現在需要對付的敵人只是南面的何騰蛟與佔據荊州的大順軍殘部。
但是基於江南戰場上受到的驚人教訓,剛剛回到武昌的阿濟格直接就把荊州的大順軍殘部視為自己的真正大敵:“通知下面的兄弟,這次一定要多帶幾門紅衣大炮,有了紅衣大炮,我不信轟不開荊州城門!”
阿濟格上一次進軍荊州幾乎不費吹灰之力,但是現在的形勢完全不一樣,號稱三十萬之眾的大順軍殘部佔據了整個荊州府,而且還有讓他焦頭爛額的老對手李過與高一功,讓阿濟格已經做出了強攻不成就用紅衣大炮解決問題的決定。
但是負責留守武昌的湖廣總督佟養和卻是異常慎重地說道:“英王,荊州已經成了流賊老巢,不可倉促冒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