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陳子龍覺得劉澤清是自取滅亡,但是劉澤清卻認為自己做出了人生中最明智的判斷,而且在江南有不少實力派都抱著與劉澤清一樣的想法。
在他們眼中劉永錫與越明軍就是不折不扣的暴發戶,在一年之前劉永錫的實力還不如他們,如果不是睢州之變高傑死於非命,劉永錫因此佔了天大便宜繼承了高傑的幾乎全部遺產,劉永錫現在仍然只有幾千兵馬頂多跟他們平起平坐。
如果讓他們繼承高傑留下來的三萬將士和九千馬隊,肯定幹得比劉永錫還要出色。
就是基於這樣的判斷,現在大家都猜測在江南戰場上會出現第二個吳勝兆,但是投降越明者最多也就是帶著三五百人投靠過去,暫時沒有重量級的人物陣前起義。
但是不管這些人抱有怎麼樣的幻想,形勢發展始終不會因為他們的個人意志而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而現在越明軍在蘇州府戰場已經展開最後的攻勢。
在第一波打擊之後,李率泰統領的近萬清軍據守蘇州府城與外圍若干縣城,而現在明軍在得到紅衣大炮的支援之後已經將外圍幾座縣城的清軍盡數殲滅,只剩下最後的蘇州府城。
現在張煌言對於劉永錫的判斷是佩服無比:“還是越王殿下明智,讓我們先從外圍入手,不然直接調紅衣大炮來攻蘇州城肯定會丟人現眼!”
越明軍的十多門紅衣大炮都是杭州之役的繳獲戰利品,只是越明軍還是第一次使用這個級別的重炮,雖然留用了一部分俘虜炮手,但是整個運用過程仍然可以用“丟人現眼”來顯眼。
還好劉永錫的命令是柿子先選軟的捏,先從外圍縣城據點開始試射試攻,這些縣城裡的清軍本來就已經處於絕境,現在紅衣大炮一轟更是戰鬥意志徹底崩潰,不管越明軍的紅衣大炮在實戰演練出現了多少問題,但是隻要大炮一響,最多半天時間就能把縣城拿下來。
而在實戰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越明軍炮兵在經受戰火鍛鍊之後終於有機會在蘇州城下展開齊射,一輪炮擊就讓清軍計程車氣變得極度消沉。
雖然李率泰指揮下的近六千名清軍堅守了將近一個月時間,但是在這一個月時間之中,越明軍已經攻佔了蘇州府所有的外圍據點只剩下了最後的蘇州府城。
在近一個月的持久戰鬥之中,清軍折損了上千人,而明軍卻是越戰越強越戰越多,而且把十幾門紅衣大炮都拖到蘇州城門口,這自然讓清軍守軍計程車氣近於土崩瓦解,而且清軍很清楚他們堅守了這麼久還是沒等來援軍,說明多鐸、豪格與洪承疇都已經放棄了他們。
參戰的清軍之中有杭州之役與湖州之役中僥倖逃生的殘兵敗將,他們心有餘悸地說著杭嘉杭會戰的舊事,並認為多鐸、豪格與洪承疇之所以放棄救援蘇州府的打算,完全是害怕出現第二個救援友軍卻把自己都搭進去的湖州之役。
這些殘兵敗將的判斷非常準確,多鐸與豪格就是因為這樣的擔心才放棄救援蘇州,實在是湖州之役的教訓太慘痛了,如果當時多鐸坐視博洛全軍盡沒而不是傾盡全力去救援博洛,絕不會有今天的被動局面。
但對於大清國來說還是第一次出現這樣的情況,過去哪怕是隻有百八十名八旗兵被圍,努爾哈爾與皇太極肯定會不惜一切代價前去救援,可是蘇州府城被圍將近一個月,常州清軍除了派出了少量哨探之外幾乎沒組織過任何較大規模的解圍行動,因此不但蘇州清軍就連常州清軍計程車氣都遭到致命打擊。
而現在明軍的紅衣大炮幾乎是毫無顧忌地展開齊射,直接就轟塌了一面城牆與上面的城樓,下面的清軍將校也沒有與蘇州城共存亡的覺悟:“李侍郎,咱們現在不走的話,恐怕就也沒機會了!”
李率泰卻是異常糾結:“外面都是金華賊,咱們如果衝出去的話至少要折損大半人馬,搞不好就是第二次杭州之役,如果堅守蘇州城或許還有一線希望!”
不管怎麼樣,李率泰手上還有四千人,他覺得還可以賭一把。
前不久杭州之役博洛貝勒命令突圍,結果因為組織不力導致兩萬人突圍到最後只剩下一兩千人,這讓李率泰覺得不如抱定死守蘇州城的念頭,只是下面的清軍將校甚至是那些八旗將校都不願意無意義地死守下去:“李侍郎,蘇州城咱們守了將近一個月,已經對得起愛新覺羅家了!”
“是啊,博洛貝勒在杭州四萬大軍,論堅守時間都不如我們,再這麼守下去就是守死了!”
“守到現在,錢糧柴米都用盡了,沒辦法再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