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殲滅的清軍不僅有新附軍、綠營兵以及孔有德、耿仲明一部,而且還有不少八旗軍與外藩蒙古兵,清軍在蘇州府遭受的損失並不遜色於溧陽、宜興方向,而且在這一輪攻勢之後,蘇州府已經基本為明軍所控制。
雖然蘇州府城與個別縣城仍然控制在清軍之手,但對於南京的多鐸、豪格來說,這些仍在堅持抵抗的城池反而成了巨大的負擔。
雖然從情理來說清軍應當毫不猶豫地出兵救援蘇州府,但是在遭受一系列的失敗之後,應天府與常州府的清軍已經是自身難保,出兵救援蘇州府搞不好便是第二次湖州之役,所以即使是沒怎麼經過劉永錫痛打的豪格都變得猶豫起來。
雖然豪格號稱帶著兩萬八千大軍南下馳援,但是這所謂兩萬八千大軍可戰之兵最多也就是兩萬兩千人而已,而越明軍這一輪攻勢殲滅的清軍差不多有兩萬之眾,等於是豪格所率的援軍幾乎被殲滅了一遍。
雖然這種說法有些不大合適,豪格所部建制尚屬完整,遭受打擊最大的還是多鐸在征服江南時歸附與組建的新附軍,但是這一輪重擊是徹底打垮江南清軍計程車氣,上下都擔心被明軍全殲。
即使是豪格這種極好戰的武夫現在都有些垂頭喪氣:“救援蘇州雖然勢在必得,但一定要慎重再慎重,不能只圖冒進中了金華賊的埋伏!”
只是說完這段話豪格就覺得後悔。
現在光是蘇州府城就有刑部侍郎李率泰指揮的近六千清軍,其中近半數都是八旗軍、外藩蒙古兵以及象孔有德、耿仲有這樣的“遼東舊人”。
而那些仍在清軍攻勢下堅守的縣城也有著好幾千清軍,如果直接放棄蘇州府就等於又丟掉至少近萬清軍,到時候追究蘇州易手的責任時多半會有人把豪格說的這番話說出去,畢竟這種虧豪格實在吃過太多次了。
而多鐸聽豪格這麼說總算鬆了一口氣,不管蘇州府接下去發生什麼事,他至少能把一半責任推給豪格。
但是多鐸還是憂心重重,不管怎麼樣作為江南清軍的最高統帥他還是必須儘早救援蘇州,但怎麼救援蘇州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如果說豪格已經被劉永錫毆打出心理陰影,而多鐸已經習慣失敗之後再次失敗,覺得救援蘇州正常情況下肯定失敗,甚至可能把援軍都拖下水,因此他只能含蘊地說道:“這次救援蘇州事關東南大局,得專門選一員最熟悉蘇常形勢的大將全權負責才行!”
洪承疇一聽就知道多鐸是準備把鍋推給他這位總督江南軍務大學士,畢竟在座只有他這個漢人“最熟悉蘇常形勢”,而且他也是最合適的背鍋俠!
誰叫他是個漢人!
但是洪承疇老奸巨滑,第一時間就想到了脫身之計:“現在談救援蘇州為時尚早,關鍵還是要及早與英王會師,只要我們與英王大軍會師,一切皆有希望!”
洪承疇這麼一說,多鐸與豪格都開心得差點跳起來!
雖然他們不是劉永錫與越明軍的對手,但是阿濟格的十五萬大軍投入江南戰場就完全不一樣了,他們可以跟在阿濟格身後大破金華賊。
如果阿濟格的十五萬大軍參戰之後還不是劉永錫的對手,那絕不是他們的能力問題了,阿濟格十五萬大軍都頂不住金華賊的攻擊,他們聯手敗在劉永錫的手上也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
在想明白這件事之後,多鐸當即下了決心:“沒錯,英王大軍儘快東進才是勝負關鍵,我就給英王寫信,讓他全力東進趕緊與我們會師,他如果來得晚了,李率泰和蘇州上萬王師就在全軍盡沒了,一定請他加快速度!”
現在背鍋俠已經換成了英王阿濟格,李率泰與蘇州府的上萬清軍如果最後失敗,原因只能是英王阿濟格的援軍來得太遲。
而豪格也及時領會多鐸話裡傳遞的真意:“沒錯,請英王儘早東進與我們會師,他的前進速度關係著東南的生死存亡!”
與其讓自己背鍋,不如讓阿濟格來背鍋,而多鐸也是債多了不愁:“除了請英王儘早東進之外,我們還要寫信給京師,讓京師再派十五萬精銳下江南,只有這樣才能保全東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