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國張皇后與越國公劉永錫發出的這份詔書在朱大典眼中並不是什麼大家手筆,如果考慮到狀元公餘煌也在劉永錫軍中,朱大典甚至可以覺得這份詔書寫得有失水準,實在過於直白了。
按照朱大典與一應東林君子的看法,一份好的詔書應當象六朝駢文那樣華麗,到處都是掌故,就象去年史可法相國與清國攝政王多爾袞致信那樣氣勢十足。
可是張皇后與越國公發出的這份詔書卻是過於淺顯直白,但凡是個讀書人都看得懂,甚至連那些鄉下農夫都能明白詔書的意思。
詔書說漢家山河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刻,號召每一個大明子民為漢家衣冠與漢家血脈而戰,同時還分析了一下戰場形勢,指出張皇后與劉永錫已經統率六萬大軍在湖州與多鐸展開戰略決戰,希望大明子民不過錯過這個難得的機會揭杆而起,甚至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還說只要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定能驅逐建虜光復漢家山河。
整個詔書都是這麼淺顯直白,因此在朱大典這位相國眼中稍稍有失水準,但他還是說這份詔書“勝過了三千越甲”,可事實上這份詔書何止勝過了三千越甲,城下的方國安大軍已經因為這份詔書而變得軍心大亂。
阮大鋮、方國安是打著“勤王”的名義把部隊裹脅到金華城下,但是部隊進入金華府就受到官民的一致敵視,而且金華城內有幾千大軍鎮守甚至還有一支公主親軍,真要入城就是自相殘殺、兩敗俱傷的結局。
而張皇后與劉永錫的這份勤王詔書更是打破了這些殘軍的最後幻想,阮大鋮、方國安率領他們根本不是為了勤王南下,而是想借機裹脅監國公主與朱大典相國。
雖然這支軍隊遇到清軍一觸即潰,但他們終究打著大明的旗號而且也願意為了大明與建虜苦戰到底,現在阮大鋮與方國安卻要把他們引上邪路,因此很多官兵在得知真相之後非常痛苦,軍心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
偏偏金華府的縉紳知道他們的痛苦,他們把抄好的勤王詔書連同瓜果一起扔過去送過去,如果有人不識字,就有讀書人、說書人站出來向他們解讀這份勤王詔書的內容並揭穿阮大鋮與方國安的陰謀。
現在方國安的部下們是越來不願意南下,金華府早已經嚴陣以待,而且大家居然在這樣的關鍵時刻同室操戈自相殘殺,除了建虜沒有任何人受益,因此不知道是哪個士兵痛苦地叫道:“勤王!”
這個聲音打破了城外的一片寂靜,很多官兵響應這一聲號召:“勤王!”
越來越多的官兵開始響應:“勤王!我們要勤王!”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要勤王!”
“我們要去勤王,漢家山河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我們怎麼不去勤王!”
高呼著勤王口號的可不僅僅是方國安舊部,城外的縉紳、豪強、平民也加入了響應號召的隊伍,千千萬萬人嚷出了心中的聲音:“勤王!”
“我們要勤王!”
“漢人不打漢人!”
“兄弟們,你們手上的刀槍要用來對付建虜!”
“我們是真想要勤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