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靈異小說>唐奇譚> 第八百五十三章 燒變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百五十三章 燒變 (1 / 2)

長安城西北的中渭橋外的常平倉分儲處;整天蔽日的豪雨瓢潑,沖刷在剛剛過火的大片廢墟中;從一處處殘垣斷壁間,衝出一道道帶著灰黑色絲縷的大小水流;還有漂浮的焦炭和燻黑的穀粒。

身為留都臣僚之一的現任司農寺少卿的竇孝諶,卻毫不顧養尊處優的儀容,冒雨踩在流淌的汙水中,滿心盡是冰冷茫然;就像被這冰冷的雨水從頭頂衝到腳底,又從腳底浸透到頭頂一般涼透了。

有唐一代最主要使用的糧倉,主要有六種:正倉、太倉、轉運倉、軍倉、常平倉和義倉,這六種倉庫構成了有唐一代,龐大的糧食儲備體系;也維繫著天下的賦稅收納和國庫支給的日常運轉。

首先是州縣收納田賦,並集中儲備和轉運的官倉,一般統稱為正倉。而設定在京師的正倉為太倉;專供皇家宗室成員日常所需,也負責發放文武百官的俸料。因此,太倉也屬於國庫體系之一。

轉運倉一般是沿著交通要道,所設立的週轉排程倉,水路的轉運倉叫做敖倉,陸路的轉運倉叫做遞場。透過各種舟船橋驛澄工具,構成了一個遍佈天下的轉運網點,但是日常的儲備反而最少。

軍倉,顧名思義就是軍事用途的日常戰備倉儲;主要來源有三:既有朝廷在內地定期採買的糧食,也有來自各地正倉的撥付份額;更有各路軍府和延邊健兒,透過屯田自產並上繳的糧食份額。

但其中最重要的,儲備規模最大的,還是用以調劑年成、平抑糧價的常平倉;也就是在穀賤傷農的豐年,有官府平價購入大量存糧,待到歉收的年份大量放售,其歷史甚至可以上溯到西漢時。

最後是義倉,也稱為社倉;就是在糧食大豐收的富饒之年,由地方官府出面從每家每戶,徵集粟麥一石集中在一處;用以水旱不調時的就地備荒、備災,或是提供賑濟和鄉土借貸的地方倉儲。

其中的正倉和義倉,由各地州縣長吏和倉曹管理,轉運倉由朝廷中樞責成道、州的官府管理,這三種倉的賬目“縣本利申尚書省”,由戶部倉部郎中、員外郎監督,並有採訪使定期進行查點。

而常平倉則是歸於東西兩市的常平署,也就是太常寺/司農寺的配下;無論是常平署下轄的常平令,左右丞、監事;還是分守各處的倉部使,巡長和伕役,都是受到他這位司農寺少卿的管領。

因此,當作為京畿道的常平倉分儲地之一,也是規模最大的中渭橋外河口倉;被突發的大火所焚燒之後。正在家中與門客會宴、歌舞作樂的竇孝諶,幾乎瞬間從醉意中驚醒連滾帶爬狂奔而至。

作為自北朝沿襲至今的后妃/外戚大姓,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市竇氏的族人;竇孝諶的家系淵源,甚至可以上溯到高祖的夫人,太宗諸子的生母竇氏。沿襲到他這一支,也就剩下一點門蔭。

曾任秦王府司馬、兩朝太常卿的父親竇誕;將身後門蔭的大多數資源,都留給兄長竇孝慈。因此,竇孝諶能夠得授九寺五監中,相對清貴之職的司農寺少卿;還是仰賴了他有個出色的好女兒。

在諸多良家閨媛的入宮選秀中,成為今上第八子相王旦寵近的選侍;這才例行澤及家門,讓他受任為司農寺少卿之一。當然了,作為外戚後族出身的諸多竇氏族人之一,他也同樣頗有自知之明。

自家的才具並不算出色,就是仰賴了女兒的光澤;來做這個太平官的。因此,他在任上基本是奉行與人為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有無法迴避的公務,就請教供養的幕僚或是交給老道的部屬。

這才能安穩無事的躲在長安,享受富貴安逸;而不是“有幸”隨駕去東都,面對風波詭譎的朝堂;當然了,對於留都監國的太子種種作為,他也是保持了足夠尊崇和謹慎,但還是架不住出事。

要是往日的河口倉失火也就罷了;裡面其實沒有多少儲集,以他無為而治的態度和做派,最多受些申斥和罰俸而已。但現今卻完全不一樣了,河口倉內剛剛轉運來山南、劍川、河東各道的糧秣。

為了備戰吐蕃和操訓新軍所需,相繼儲集的將近十萬石的米麥芻豆草料,正好就寄存在常平署的名下倉房,等待進一步的撥付和調運;結果就這麼被付之一炬了,這可是天翻地覆的莫大幹系啊!

尤其是當他再度得到稟告,奉命搜尋現場的府兵,在一處倉窖附近,相繼找到了足足二十多具焦屍;其中更有疑似他所仰賴的親信幹員,常平署左丞顧元洲的身牌等遺物時,更是失魂落魄起來。

因為,這也意味著這起極其嚴重的火災事件,並非是通常意義上的瀆職或是過失導致的結果;而是一場處心積慮的大陰謀和破壞事件,這可比什麼翫忽職守或是鬆懈怠慢,更加慘烈得多的下場。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