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辦理離職前交接手續的王愷則是淚流滿面,孟繁岐明明說得是過兩個月,怎麼動作這麼快!
再這樣下去,他就連湯都喝不到熱的了。
App的使用者突破千萬後,增長的速度就減緩了許多,這個情況比預期的要糟糕一些。
不過原本它也不是主菜。
一月中旬的時候,谷歌透過了內部審查,釋出了孟繁岐的FaceGAN臉部生成技術論文,以及[這些人都不存在]網站。
這件事情引起的反響遠遠超過了孟繁岐的預期,就在24小時之內,事態徹底脫離了孟繁岐的掌控,甚至於谷歌的掌控。
孟繁岐重生大半年以來,已經發布了多項世界級的技術突破,但在美國的熱度均止於圈內,稱不上是什麼社會事件。
可這次,不知為何,全美的知名媒體均在24小時內就對這次的技術做出了反應。
其中包括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福布斯,CNN等多家大牌知名媒體。
孟繁岐快速地瀏覽著這些媒體的報道,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
《生成式技術為什麼危險?》
《生成式技術將給社會造成巨大的混亂,而我們還完全沒有準備好。》
《什麼是生成式技術,它到底為什麼危險。》
《生成式技術:安全危機》
“我超?為什麼反應這麼激烈???”
在孟繁岐看來,目前的臉部生成技術還遠遠遜色於後來可以作用於全身的視覺技術,換臉又或者是Fake系列。
他終究還是低估了提前的技術對當下的人類到底能有多震撼。
作為第一作者的他,在推特上現在已經被@爆了。
記者,學者,吃瓜的百姓,還有愚昧的被煽動者。
此刻的孟繁岐就處於輿論風暴的最中心,討論的最焦點。
而AI/人工智慧這個專業領域,在孟繁岐的多次推動之下,也終於由量變引發質變,成為了社會性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