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咯咯咯……,嘰嘰嘰……。”
當機立,聞雞舞!
徐得庸兩手各一個石鎖,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不急不慢的練腰、練力。
付出終有收穫,有人收穫的是自己的果實,有人則收穫別人的果實……。
奶奶又買了四隻小雞,其實這事徐得庸是拒絕的,奈何奶奶非得買。
而且為了防止小雞被老雞欺負,還讓徐得庸給雞舍的中間做了一個格擋。
沒辦法照做唄,誰讓自己是孫子呢!
並且每隔幾天,他鍛鍊完還得把雞舍給清理一下,不然時間長了那味道……嘖嘖!
由於徐南氏喂的不錯,天氣暖和以來,母雞基本兩天都會貢獻一個雞蛋,看的院裡的人都有些眼熱。
雞蛋可是難得營養品,每個要三五分錢,一斤的價格和肉差不多。
徐得庸做的這個雞舍不便宜,沒人捨得花那麼多錢,不少人詢問能不能幫忙編簡單便宜的雞籠。
比如用荊條編制。
相比竹子,荊條更為便宜和常見。
俗語:孩子不打不成人,黃荊條下出好人!
這玩意從古至今都是打人、編織的好物品。
比如著名的“負荊請罪”。
古代荊、楚同義不同字,所謂荊楚之地,最開始的意思便是當地這玩意長得太多。
“痛楚”,是被這玩意打的太疼。
荊釵便是古時候窮人沒錢買金釵銀釵,便用荊條為老婆做釵子,所為古代謙稱老婆為“拙荊”。
荊條編的籃子、筐也是當下常用之物,搖煤球的筐、菜籃子、拾糞,一些孩子小時候也是從大點的荊條筐中長大。
這事徐得庸可不幹,給那三瓜兩棗還不夠功夫,關鍵有一便有二,開了個頭後面都找他,還不好拒絕。
徐得庸告訴他們荊條不像竹子,好處理,修修枝條直接排列編就可以,編不成圓的可以編方的嘛,編四面“荊條板”組裝起來就可以。
有了徐得庸的啟發好幾家都打算去買一些荊條試一試,不成就當柴火引火用,也沒啥損失。
其中就包括三大爺家、賈家等,一大媽也想養被一大爺否了!
劉家兩個小子倒是很想養小雞,可劉海中不允許,嫌養在門口有雞屎味,同樣是雞屁股出來的,他吃雞蛋是一口一個可不嫌棄。
這些日子徐南氏買回來小雞,院裡的孩子又多了一項樂趣,從家裡弄點碎菜葉喂小雞。
其中小棒梗最勤快,每天得跑好幾趟到雞舍前看小雞,伸出小手讓小雞啄啄他的手指,便樂的屁顛屁顛。
他當然很想拿出來玩,但都受到了“嚴厲”警告。
徐得庸鍛鍊完,心念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