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得庸將車騎過去停在門口,大步走了進去。
“同志你好,這是打算委託東西還是買東西。”四五十歲的工作人員笑呵呵道。
沒錯,這是一家委託商店,主要是收賣舊貨。
這些工作人員一部分都是以前“打小鼓兒”的。
打小鼓的就是以前收舊貨的,乃是舊時代“八不語”行當之一。
這名稱的由來,大約是因為他們出來做買賣的時候,手裡拿著一面小鼓。
打小鼓的一共分兩種一種是打硬鼓的;一種是打軟鼓的。
打硬鼓的本錢比較大,同各個古玩鋪都有相當的往來,他們自己也開著小舊貨鋪。
打軟鼓的正與打硬鼓的相反,他們專到窮人的家裡、小的衚衕裡去收買破舊無用的東西。
這些“打小鼓”的很多彼此之間都有貓膩,舊時候有人家賣舊物,問了幾個“打小鼓”的,價格是越問越低,最後只能賣給第一位。
五十年代後,國家成立了回收公司和信託商行,價格公道童叟無欺,這些打小鼓逐漸就銷聲匿跡。
而他們中獨具慧眼的有經驗者,也被這些行業吸收進去,成了國家職工。
這委託商店裡面可是琳琅滿目,各種亂七八糟的東西都有。
舊照相機、舊手錶,舊衣服、舊鞋子……,但凡有點用處的舊東西都能在這裡收售。
委託商店收購分兩種形式,一種是託,比直接賣給店裡貴些,雙方商量一個合適的價錢,物品賣出後商店收點手續費。一般物品手續費是7%,傢俱、腳踏車類為4%。
如果您急等著用錢,還可以由委託商店估價後直接拿錢走人。當然,價錢肯定低一些,因為人家還要為您承擔賣不出去的風險。
徐得庸笑著道:“您忙著,我隨便逛逛。”
工作人員打量了下徐得庸,又看了看外面的三輪車,笑了笑沒有再說話。
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這委託行自然也有“江湖”。
而經常在街面上行走的蹬三輪者等一些“無業遊民”,便是這江湖的常客。
他們“訊息”靈通,東家少西家缺的事兒,時間長了就門清,新東西太貴買不起,品相好價格便宜許多的舊東西自然有人需要。
這些人就是“最初的倒爺”。
眼光,門路,要是再有些維修補舊的本事,那就是“江湖高手”。
有些人將委託行裡壞的東西修好,拿回來再賣,就能賺不少差價。
當然,要是能找到買主,賺的更多。
工作人員顯然將徐得庸歸於這一類人,只是看徐得庸有些眼生。
現在還不是委託商店最興盛的時候,等困難時期,“什麼都可以買賣”還不要票的委託商店才熱鬧。
徐得庸看了一圈,好東西有一些,比如相機、手錶啥的,但多數都是一般的東西。
至於古董一類的……,別鬧,一是現在民間不興,二就是有這類東西的人也不是傻子,沒遇到難事誰捨得出手?
撿漏之所以被稱為撿漏,是因為極其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