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三國志之大白天下> 第一百章 反而解惑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章 反而解惑 (2 / 2)

何白拱手解釋道:“‘佛曰:觀一缽水,其中八萬四千蟲,若不持此咒,如食眾生之肉。’我之先祖曾對此說法信之疑之。透過詳察,發現不單單一缽水之中有蟲,世間各處,包括你我所呼吸之氣,身體內外皆有微蟲。此微蟲種類繁多,肉眼不可辨識。對人體有益有害,不可一併視之。”

“益者,如釀酒,便是酒蟲之勞。草菇木耳,便是菇蟲之繁。雷雨之後有念珠藻,便是藻蟲之聚。你我所食之酒肉菜食,除被人體所吸收的精華外,尚有雜餘便有糞蟲相助化糞排出。害者,便是化腐之蟲,敗壞之蟲,害病之蟲也……”

蔡邕呆呆的望著何白,心中猶如波滔雲湧,振聾發聵。蔡邕在聽聞過何白諫書中的建言之後,也曾在心中想過許多的可能,卻從未想過如此奇怪的說法。是何白與其先祖有誤麼?但這各種微蟲一說,好像又很有道理,讓人無從辨駁。

蔡邕急問道:“不知這肉眼難辨的微蟲是否真的無法看見?”

“微蟲不可見,但可借用器具一觀。只是製作此種器具十分麻煩……縱是能工巧匠也需數年時間方可製成。”馬上就要天下大亂了,誰還有功夫去做顯微鏡呀,何白連連搖頭,有推脫之意的說道。

“數年時間?還好。”蔡邕有些歡喜的說道,只是數年時間而已,以自已的身體,還能等得起。蔡邕又問道:“不知這旱澇之災當從何來?”

何白解釋道:“地如大鍋,天如鍋蓋,烈日為薪。烈日煮沸江河湖海之水以成水氣,越聚越多,匯於高空之中成為雨雲。當烈日被水氣雲層所阻之時,大地驟冷。就如薪火被抽,水氣自降,大雨磅礴。然而雨雲過輕,常隨風行。所至之處多雨者成澇,少雨者成旱。”

“我之先祖嘗遠遊崑崙訪仙,發現我華夏主要水源之大河、大江的源頭便在極西之地,崑崙諸峰上的億萬年冰川。崑崙諸峰上降雨多,冰川愈厚,大河、大江之水便多,反之便少。過多成澇、過少也成旱矣。”

蔡邕深深的吸了口氣,閉眼靜靜的沉思了片刻,又輕輕點點頭。這旱澇之災的說法,自已基本上是明白了,也領悟了。何白所說不錯,道理也正是這樣,蔡邕飽讀詩書,倒能想得明白。

蔡邕又問道:“蝗害當從何來?”

“飛蝗是一種喜溫愛燥之蟲,乾旱對它們的繁殖、生長及存活有許多益處。而旱時植物含水量低,飛蝗以此為食,生長極快,而且生殖力極高。相反,多雨與陰溼對飛蝗的繁衍有許多不利影響。所以蝗害起於旱災,旱災過後又需要謹防蝗害。”

蔡邕又深深的吸上口氣,面色沉重的問道:“世間無有蝗神?”

“世間決無蝗神,只有假借蝗神為惡之惡人。而且飛蝗無毒,偶而食之有益,蝗害無糧之時,可捕蝗油炸佐食。”

蔡邕又急問道:“地動之害又從何來?”

何白眉頭大皺,這地震一說很難用古人能懂的說法說出。想了想後,於是說道:“先祖勢單力微,無法確實得知地動之害的具體原因,但是也有所猜想。我等所居之大地並非一整塊,而是成數塊漂浮於大海之上的,因大地沉重,海水多時難以推動。”

“但是大地畢竟不穩,終有被滴水穿石的一刻。數塊大地之接合處,只要有輕微的移動又或撞擊,便會產生地動之狀來。然而對我等人來說,大地之廣無邊無際,縱然微小的動彈,也會令我等人類遭受大害矣。這便是地動之害了。”

蔡邕聽著何白的解說,如聽天書,目瞪口呆之餘,卻又津津有味,如飢似渴。就是蔡家的兩位小美人,也是眼放光明的盯著何白,直想把何白的腦子切開來,看看何白為什麼懂得如此之多的稀奇古怪之物矣。好像在她們,包括古人的認識當中,人的思想,是從心中而來,而不是從大腦。

最後,何白說道:“我家先祖以三代人之努力,發現所知越多,自身便愈發的渺小。欲求仙道,然而仙道渺茫,求之不得。因此,家父不准我再追尋仙道,更將我逐離了家鄉。我現在是有家不能歸,獨餘孤身一人矣。”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