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看向自己孃親和那位代寫書信的老先生時的目光,頓時變得有些尊敬了起來。
他的一位堂叔,現在還在吃書本。
那堂叔還算是頗有祖產。
三進三出的大院子,收拾出了兩間空房,當做塾屋,開門授課。
一間屋子轉交張學究這樣的孩子啟蒙。
不是有言道,書中自有千鍾粟?
那吃書本,吃的就是這千鍾粟。
張學究是被他爹領著去拜師的。
這位堂叔客氣的輕張學究父子用飯,喝茶。
可當吃完飯後筷子一落桌,立馬板正了臉,挺直了腰背,讓家人撤去了飯桌,自己高坐在堂上,對這張學究說“
“現在起,我問一句,你答一句。要心無旁騖,全神關注!不可有二心,不可生三意,不可觀旁處,不可問汝父!”
另一間則是能夠提筆寫文章的大孩子。
都是本家同姓,自是也好說話。
只不過這讀書做學問的事可馬虎不得。
這套切口,是張學究在家時,他爹教給他,並且熟練背誦過得。
爺倆不知在家中演練了多少次。
但今日這般陣勢,讓張學究卻還是有些緊張。
“是,小子定當全神貫注,定當心無旁騖,定當無二心,定當無三意。定當不觀旁處,只捫心自省。定當不問家父,只從天順道。”
張學究說道。
卻是一連說了六個“定當。”
接著就是一番可否可否的官樣文章。
無非是考評一番張學究的秉性,人品罷了。
這麼小的孩子,哪裡有什麼思緒?
前兩個“定當”,卻是說了個顛倒……
不過這小錯,卻是無傷大雅。
又是本家子侄,他堂叔不會計較。
這豈不是多次一句。
他爹卻說,世上很多事都是走個流程,裝裝樣子。
看上去是無用功,浪費時間。
來之前的路上,他爹告訴張學究,這些問題你根本都不用聽,只需要客氣謙卑的回答一聲“可”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