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然,大人們所謂的好孩子,一定是要懂事聽話的。
無論你有多麼機敏,多麼靈巧,有多麼與眾不同的見地,只要你不懂事,或不聽話,那你就是不好。
同理,在那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之後,這片純白也會被溫暖溼潤的東南風吹得消弭於無形。
這是自然的綱常,天道的規律。
沒有任何人可以違背。
小時候,他家裡雖然不富裕。
但起碼也算是出過幾位讀書人。
那會兒的讀書人,是真正的讀書人。
想必每個時代的每個孩子都經歷過此般相同的鬥爭。
鬥爭分大小,激烈程度分高低。
張學究也不能免俗。
那會兒的富人,也極有修養。
起碼沒人敢指著鼻子罵讀書人是窮酸。
做生意的,對自己請來的賬房先生也是禮敬有加。
不慕名,也不貪利。
一門心思撲在那飽蘸墨香的聖賢書上。
雖說聽起來有些兩袖清風,清湯寡水,但生活上卻衣食無憂,只不過算不得大富大貴罷了。
就是這書讀到了一半不讀了。
那書中所講的道理也只通宵了一半,他便覺得已是足夠。
他家好歹也算是個書香門第。
吃口白麵細米都是在過年的時候,賬房先生每晚可是都能有一條炸魚當下酒菜,再配上幾兩混酒。
張學究的爹親也算是半個讀書人。
何為半個?
而是看的這孩子的老子。
一個孩子三歲的時候,觀其言行,查其舉止,便可以知道他老子到底是個什麼模樣。
利慾薰心之輩,還是沽名釣譽之徒。
如此行為當然是讓祖宗蒙羞,房梁晦暗的大不敬之舉。
但他的爹親卻就是如此的一意孤行。
不得不說,三歲看老,看的不是孩子到了年齡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