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三國:季漢劉璋> 第568章 建安通寶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568章 建安通寶 (2 / 2)

在甘寧前往的征討燒當部的情況下,劉璋卸下了對燒當部的記掛,有甘寧在,諒那燒當部縱使有千般變化,也逃不出甘寧的五指山。

當下,劉璋目光聚焦,打量著面前案几上一枚黃燦燦的銅錢。

銅錢外圓內方,規格和五銖錢大抵相似,只面上條理清晰,紋路明瞭,一眼看過去,就給人一種製作精良,上等錢幣的樣式在。

至於銅錢上所書文字,乃是‘建安通寶’四字。

雖是案几上只是一枚小小的銅錢,但卻代表著劉璋整頓貨幣制度的決心。

且知道,自從董卓鑄小錢以來,關中久不行錢幣,交易的貨幣多半使用糧食和布帛,蓋因糧食和布帛保質期長,又是生活所需的物資,所以糧食和布帛頂替了錢幣的交易屬性。

只是,用糧食和布帛去交易,卻是多有不便,因糧食有陳糧和新糧,布帛質量參差不齊,有厚的,有薄的。

使用糧食或布帛交易起來,買賣雙方需要小心提防,一來二去,這交易成本就大了,對於商業發展來說也就大大的不利。

所以劉璋打算推行錢幣交易方式,降低交易的成本,推動商業的繁榮興盛。

而推行錢幣,就需要一種士民都認可的貨幣,質量要上乘,勝於舊日的五銖錢,樣式要分明,便於士民識別。

因是,劉璋面前案几上的‘建安通寶’就正式出爐了。

眼下,擺放在劉璋面前的只有一枚銅錢,但同期製作好的銅錢卻是有百萬之數。

只不過,對於民間交易所需的錢幣數來說,百萬的銅錢,就如同九牛身上的一根毛罷了,遠遠做不到頂替糧食和布帛,成為主流交易貨幣的選擇。

‘至少得百億之數。’劉璋暗自揣摩,給出了一個所需的銅錢數量。

百億的銅錢,就需要海量的銅料。

所幸劉璋眼下把控巴蜀,蜀地的銅礦號為殷富,又南中之地,是一片富有金銀銅鐵的處女地,自從劉璋蕩定南中後,南中的礦山正在有條不紊的探索開發當中。

銅料,劉璋自是不缺,單鑄幣的速度需要提升,不然滿足不了民間旺盛的貨幣需求量,市場會出現銅錢缺乏的境況。

說起來,比起銅錢,以金銀論之,黃金由於稀少的緣故,所以只能作為高價值貨幣存在,不能也不太可能成為日常通行的貨幣。

而白銀比之銅錢,價值上勝上一籌,在大額交易中有天然的優勢,所以在明清之際,白銀成為主流貨幣,銅錢淪落為了輔幣。

因此若說錢幣,當以白銀為先,只是可惜,中國本土少有銀礦,白銀多是在明清之時透過貿易從海外流入,以現下劉璋手上的白銀數量來說,拿來交易是遠遠不足的。

於是乎,劉璋當下打算推行的貨幣,以銅錢為主,至於黃金和白銀,則是作為高價值的輔幣存在,用於嘉獎臣子、犒賞士卒。畢竟黃金和白銀,比之銅錢,更能激發臣下計程車氣和戰鬥力。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