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言於前,有徵於後,故智者貴焉,謂之為讖。
見文思意,‘讖’即是一種帶有神秘色採的預言,向世人昭示冥冥之中的吉凶禍福、治亂興衰,此中由於讖書經常有圖相附,故而又曰圖讖,而這些預言之書被認為符合天意,是以往往又被稱為符命。
據文獻記載來看,讖言出現的很早,早在秦代就有讖言,如‘亡秦者胡也’。
至於緯者,經之支流,衍及旁義。
緯書是與經書相對而言的,經書作為儒家之經典,且是聖人所作的經典,其中有許多內容難以理解,於是乎用來解釋經典和對經典進行補充的緯書就出現了。
由於緯書在解釋儒家經典和對儒家經典進行補充的時候,內容一般會夾雜著大量的神學迷信和陰陽災異的學說,所以讖語製作者往往會選擇以緯書作為載體,加之讖、緯的內容都帶有強烈的神秘主義色彩,所以漸漸被混為一談。
因是如故,有了讖緯這一門學說。
益州治中董扶就是讖緯一學的佼佼者,他學於同郡的讖緯大家楊厚,與鄉人任安齊名,名頭之大,聲傳宇內,前後宰府十闢,公車三徵,再舉賢良方正、博士、有道,他都稱疾不就。
後得大將軍何進薦舉,董扶被徵拜侍中,居雒陽時,他察覺到朝局混亂,將有大難,於是他為求自保,私下裡向有意出外的太常劉焉說道‘京師將亂,益州分野有天子氣。’藉此鼓動本意內求交阯牧的劉焉出為監軍使者、領益州牧。
而董扶則求得蜀郡屬國都尉,和劉焉一併入蜀,入蜀之後,世事果如他所料的一樣,漢靈帝崩,大將軍何進為宦官所殺,袁紹、曹操等人誅除宦官,接著董卓引軍入主雒陽,天下霎時大亂不已。
當時在蜀郡聞得雒陽的亂局之後,董扶一方面是哀嘆,一方面是慶幸,他哀嘆漢室不幸、奸佞逞兇,他慶幸自己明見未來,以一道虛構的讖語鼓動劉焉入蜀,得以保全自身。
只是事到如今,當初他為求自保,胡謅的一句讖語,竟是有了幻化為真的跡象,這不免讓董扶有所驚詫,世事變幻,竟是不可言說也。
作為治中的董扶,自是有能力接觸到關中戰事的最新訊息,而今天,他收到了幕府下發的關中戰事的結果,當下關中已定,李傕、郭汜等逆賊皆被梟首,偌大一個關中之地,落入了明公劉璋的掌控中。
‘莫非,益州真的有天子氣?!’
董扶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中,明明一句為求自保的胡謅亂言,如今演變成真,其中種種,讓他難以置信,也讓他當下心緒難以落定。
‘難道我是萬中無一的讖緯大家,隨口一句胡謅,都有言出法隨的神力?!’
臥躺在自家庭院的搖椅上,董扶半眯著眼睛,他的身上是從上方密集的榆樹葉的縫隙中,落下的斑斑點點的不規則的陽光,隨風不斷的搖曳著。
‘命數如織,玄妙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