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都御史依舊不同意:“陛下,重農根本不可能寬商,這是完全對立的兩件事情。剛才您也聽到了,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倚市門。若是寬商,只怕農民都要去做商人了。這會動搖國本的啊。是以老臣認為,輕商就是重農,如果陛下執意寬商,那就是輕農,國不將國!”
“老師,您這是聳人聽聞了。”林暮擺出了半點不讓的架勢:“朕自會有政策控制農商發展,不會出現舉國皆商、無人耕田的狀況的。”
御史大夫又有話說了:“陛下,我們現在的模式才是最穩定的,百姓安居樂業、男耕女織,自給自足,老有所養,幼有所教,貧有所依,難有所助,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商人對國家的貢獻並不高,他們不事生產,反而從農民從百姓身上謀取利潤,實在不該助長他們啊。”
“愛卿,你這是不思進取,不改變你怎麼知道朕的模式不會比現行的模式更好呢?”林暮有些頭疼,雖然她早就料到會是這樣的局面了,但是真的面對了還是覺得一團糟,“況且,誰說商人不事生產就對這個國家沒有貢獻了?農產品的手工業品的交換有了他們會更加便利,各地區之間商業流通也依仗他們,更何況,如果商業足夠發達,商稅可以為國家提供許多財政收入,國家有錢了,自然兵強馬壯,這是社稷之幸啊。”
就在林暮費勁腦汁解釋自己願意的時候,王燕祥又開口了:“陛下,問題的關鍵,還在您該如何保證農民不因此大量從商。我們必須抑制商人數量,如果商人過多,會造成人口流動加強,不利於各州府管理,而且也會造成良田荒廢的。還有就是,有錢的大商人,會不可避免地染指權力。”
聽了他的話,林暮點點頭,王燕祥這個人,總結問題還挺在行,朝堂就需要這樣的人,不要總是互相扯皮,一針見血才有效率,她正在思索。
呂昭卿的聲音出現了,帶著些譏笑:“多此一舉。”
“是我在做任務,我願意這麼做就這麼做。”林暮沒好氣地回覆,她算是發現了,呂昭卿喜怒不定,心情好時還可能安慰自己兩句,心情不好就是這樣冷嘲熱諷的。
呂昭卿感慨:“我為你選了這麼簡單的一個任務容易嗎?連劇情都沒有,也沒有特殊要求。你倒好,這麼久了還沒完成。”
“好了,我快了。”林暮是和呂昭卿說,也是和自己說:“只剩百分之三十的氣運了,馬上就會成功了。”
朝堂上,眾人見皇帝沉默了,以為他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就要繼續諫言。
這時,林暮說道:“朕可以對商業農業收取不同稅率。朕知道現在就是這樣做的,可是,朕的意思是給予農業一定補貼,現在農民的日子也不好過,他們靠天吃飯挺不容易的。”
小農經濟,天災人禍都會帶了一個家庭的破產,縱使盛世,農民活得也不是太容易,溫飽剛剛滿足罷了。
林暮這樣一是覺得農民不容易,想讓農民過好一些,二是隻有農業發展好了,農民有了閒錢,商業才會更加繁榮。
“只靠商業是不行的,陛下。”戶部尚書聽到銀錢之事,到了他的專業,立馬跳了出來:“這些年農稅才是國家財政的主要來源,商稅只是一小部分啊,不可因商廢農。”
“而且陛下,您並未解決商人獨大染指權力的問題。”左都御史很敏銳地指出問題。
“朕還未說完啊。”林暮笑了笑:“商稅也要進行改革,朕要針對不同的收入推出不同的商稅,賺的越多,繳稅越多。而且商人要承擔社會責任,他們需要為農業修水渠、改技術、造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