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管家當久了,雖然變得越來越摳門了,但眼光的確也是越來越高。開始跳出一些條條框框,從大資料就未來五到十年的發展趨向進行預計。
哪怕是主張落袋為安,不過只要機率達到七成以上,那麼就有賭一賭的把握。
當然,荀彧的七成把握,在多人那邊,估計已經是十成十的把握了。畢竟人在制定的計劃,或者目標的時候,難免會有些自信膨脹,導致判斷失誤的情況。
十成十的機率,其中容錯率大概在1%到30%之間。所以經常有人說,制定一個計劃之後,要再製定一個補救方案。
鐵路計劃,在荀彧的眼中,已經有八成的盈利率,而且可以消化多餘的勞動力。
這年頭農業人口比例比較大,這意味著農閒的時候,往往每年都會有那麼兩三個月,大量的百姓會出來打個小工賺點錢,補貼一下家用。
作為戶部尚書,每年看到那麼多的勞動力不能很好的調配起來,感覺就是虧了幾個億。
這也就是在新漢朝,換了以前,這個時間段是要發徭役的,哪有時間給你去賺外快?不僅要服徭役,而且乾糧還要自備。
如果是遠一點大一點的工程,累死在徭役之中都有可能。服徭役回來,又要開始搶收作物,佃農的話還要繳納地租和稅賦……
現在大漢朝廷規定,地方服徭役,要從財政收入裡面支付,同時要管飯,官員挪用徭役為私用要被處罰。可如果有修繕的地方,結果沒有修繕好,那麼官員一樣要被處罰。
於是自然有一些小縣令,開始抱怨現在大漢的官員,是越來越難當了。
當然,這些就不是荀彧需要擔心的,不想當官就換一批人來當,沒什麼好廢話的。
唯一不滿的地方,就是這冶鐵的成本太高,鐵路大量鋪設的話,開銷就是不是一個小數目,任何一個政策,配套技術才是關鍵,不是拍拍腦袋就能做的。
“慢慢來,我們的時間非常充裕。”劉韜隨口說道,應該說太充裕了,整個中原一大堆爛攤子需要管。
更別說這兩年的資金,其實都重點投資到水利建設方面,主要針對兗州和豫州。
時間充裕,但是技術和資金,甚至人口都不充裕。劉韜不打算做窮兵黷武的事情,治國的標準是建立在大資料上,為此組建統計司,雖然以前就有類似的這樣的部門。
“荀尚書……”離開偏殿之後,蘇雙找到荀彧,“其實很多人,包括下官也不太明白,為什麼不和以前一樣,直接徵調徭役……”
“這個啊……”荀彧聞言,也沒有太多意外,其實很多官員都有抱怨,什麼地方都要錢,好像國庫裡面永遠存不了錢,“的確,現在各部最大的問題,是如何花好每一分錢。”
畢竟國庫沒什麼錢,所以每一分錢都必須要用到位。錦衣衛和戶部都盯得比較緊,所以花錢這種最愉快的事情,突然變得痛苦起來。
“陛下這是藏富於民,對比山西省那邊的情況,會發現那邊的民間消費有所提升。一些年輕人為了改變未來,已經不斷買書學習。”荀彧簡單解釋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