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得有些矛盾的少年有些語塞,在他認為,救人性命,不該就是以命相報的嗎。想反駁卻到了嘴邊變成言不達意的“可是,可是....”
顧書冷搖了搖頭,輕聲道:“你別忘了,他也是個苦命人,能夠比他還要悲慘的身世,在這個世道或許有很多很多,多到數不過來,但卻最令人敬佩的還是隻有他們魯國和曹家。”
蘇寧一愣,他才想起一些流傳至今的傳聞,心中不免變得有些複雜,一時間不知所措。
傳聞中,在當時還是以宗門為統治核心的‘天下宗門制’時代,遠不如現今的安穩。世間人分兩種人,一種是能夠修行的,另一種是不能修行只能當一輩子的平凡人。
修士之間的鬥爭,往往毫無顧忌的波及無辜普通人,而大多修士也從不以為然,視不能修煉的普通人為牛羊的現象習以為常。
能夠奮起反抗的也並非沒有,但往往都是以更慘烈的屠殺而終結,在後來漫長歲月裡大多數普通人都已經接受了命運。
但在更後來,有個三代皆出儒家聖人的曹家,為了能夠給普通人請命,立安生之地。在付出了很多犧牲後,甚至以消耗大量的儒家氣數,饋贈天下大多數都不能修行的普通百姓,另闢蹊徑以凡人‘養浩氣’抵抗天下暴虐的修士。
也由此,曹家於魯豫州應‘運’立國,當時無數身負儒士氣數的讀書人紛紛甘願捨棄‘儒家氣運’,以入世‘賢士’身份投身魯國。
一時間魯國成為儒家氣運最為繁盛的聖地,遠超江南南澤聯盟的春秋書院,造成了魯豫州十九州之地內無宗門生存的大好景象。
只是後來,大豐王朝橫掃中原山河的那些年,魯國曹家三位聖人不願十九州數千萬人生靈塗炭,接受了當時大兵壓境的大豐王朝招降,成為附屬國。
只是當時作為談判的大豐王朝總兵大元帥江嶽離奇暴斃,那位大豐皇帝憤怒之下毅然撕毀約定,下令覆滅魯國。
但是魯國作為一個延續了上百年,可以為了生存與自由,有著敢於與天下宗門抗爭的精神,又如何會引頸受戮。
是以魯國十九州數千萬人,上到但凡能走動的老人,下到十歲稚童,哪怕平時柔弱的女子,人人才皆是鐵骨錚錚。如同世間最烈的劍修一般寧死不折劍,幾乎每一個人都在那一場血腥的戰役中赴死。
就連魯國的國都城都成了可以媲美鬼谷酆都城的鬼城,十九州之內屍骸更是不計其數,造成的荒涼景象到現今都無法添補的代價。
當時的魯國曹家聖人帶著無數的書院士子鎮守國門,人人皆是劍雨中高歌死,無一人苟活。
連同三位聖人戰死後,分別散盡執掌的當代儒家氣數,散入天地之中。才有了後世讀書人不需拜入儒道供奉儒聖,人人都可以讀書養浩然氣,存正氣。*(注1、2)
據後世記載,在那一場戰役中,哪怕在戰場上能夠做到大片大片屠戮士卒的大豐王朝六七境大修士,都有數十人真氣耗盡,力竭戰死。
這才就有了後世流傳歌頌的“魯國人人皆英傑”“魯國精神永不朽”的說法。
所以,在那個動盪不堪的二三十年間,最讓人記住的,不僅僅是大豐王朝無敵的鐵蹄、輕易屠殺修士的符文重器。也不是世間那些強大修士一人一劍闖入軍陣廝殺的豪氣,還有著太多令人聞之淚下可歌可泣的事蹟。
如今,或許只有他們草堂四人知道,顧草堂那名醫師,曾經叫曹陽平。他的家族,就是當年魯國曹家的偏遠分支,在那場魯國幾乎死絕的戰役中存活下來極少的一部分。
只是當時的曹陽平都還沒出生,大概還不會有國仇這個想法,即使自小被長輩灌輸其中道理,仍是不顯得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