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二十五塊錢全套的迷彩服,在其他承建單位眼裡,簡直是地上撿的一樣。
但是,他們並不知道,只要多走幾步路,多翻越幾道牆、來到大學校園裡,他們就能用十元的價格從學生手裡買到這樣的衣服。
這就是資訊不對等。
學生不知道建築工地的工人,會需要自己閒置的軍訓服;
建築工地的工人也不知道,上好的迷彩服在學校裡有大量的閒置。
誰能夠先發現資訊不對等,並且把供需兩端串起來,誰就能先一步賺到錢。
但是,這樣的情況一般不會持續太久。
因為一旦有人利用資訊不對等賺到了錢,就立刻會有人跟進。
最後,這條業務線必然會走向兩個方向:
要麼,競爭越來越大、利潤會越來越低;
要麼,供需雙方資訊不對等的程度會逐漸縮小,一直到資訊對等為止。
許逸陽上輩子認識一個億萬富翁,這哥們早些年在泰國打工,辛苦幹了好幾年也沒賺多少錢。
回國之後發現,國內榴蓮賣的簡直就是天價,隨便一個就上百塊,但他知道,這東西在泰國便宜的掉渣,於是他便利用自己的資訊差,以及自己在泰國待過一段時間、有一定人脈資源的便利,從泰國往國內倒騰榴蓮。
他是第一批大規模從泰國往國內進口榴蓮的商人,幾乎就是白菜價拿進來,黃金價賣出去,這很快就讓他聚攏起了大筆財富。
但是,這個視窗期很短,第二年榴蓮季的時候,競爭對手就多了起來。
第三年,許多電商平臺開始自己從泰國進口榴蓮,在自己的平臺上售賣,進一步打壓了他這種中間商的利潤空間。
於是,他的生意越來越難做,最後變成雞肋,於是乾脆轉行做了其他行業。
由此可見,能抓住資訊不對等的人,只要敢幹,就不愁賺錢。
一想到有五萬套的訂單送上門,許逸陽沒顧得上高興,便對呂四方說:“呂大哥,你跟他們說一下,無論他們要多少,我們都可以給他供貨,但是他們必須先付20%定金,誰先付定金,誰就先拿貨。”
呂四方說:“行,收定金也是合情合理,我跟他們說一聲。”
許逸陽又囑咐道:“還有件事呂大哥,你跟他們說,讓他們提前告訴自己的工人,單位會幫他們採購迷彩制服,讓他們就不要自己再購買了。”
“為什麼?”
“因為我們這幾天也在搞零售,如果這些單位的工人不知道,自己買了,回去之後單位又幫他們買了,會造成他們重複花費,工人大哥們賺錢也不容易,能省則省。”
呂四方笑道:“小許,你這是想堵上競爭對手的路吧?”
許逸陽也不掩飾,笑道:“看來我這點小心思,瞞不過呂哥你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