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階段,直接註冊離岸公司;
第二階段,直接從海外資本手裡拿美元投資;
第三階段,繼續從海外資本市場融資、把業務規模不斷做大;
第四階段,時機成熟、赴美上市。
除此之外,他考慮到這個團隊的股權本來就很分散,而不斷的融資一定會讓股份不斷稀釋,很可能在兩輪融資過後,創始團隊就沒有話語權了。
所以他才設計了合夥人制,來確保將來即便股份被不斷稀釋,合夥人組成的創始團隊話語權也不會喪失。
這樣一來,就能夠避免馬老闆,重蹈思科與蘋果的創始人被董事會趕出公司的覆轍。
方案還未完全成文的時候,蔡崇新在會議上跟大家大概解釋了一下。
但整個阿里,除了蔡崇新,其他人都聽不太懂,甚至有的人完全不懂。
畢竟,二十年後大部分人,也不清楚離岸公司到底是什麼意思、怎麼回事,更何況現在。
至於各種股權、IPO、上市這些,大家就更是一頭霧水。
馬老闆雖然有些地方也整不明白,但他卻為此感到興奮。
因為他知道一個道理:做公司,就得多找這種能讓自己搞不明白的人。
不然,如果員工能力範圍內的東西自己都懂,那自己不就成了這公司的天花板了嗎?
所以,蔡崇新帶來了自己不懂的東西,也帶來了新的可能。
蔡崇新告訴他,目前國際上,網際網路正熱的燙手。
全世界的錢都在往網際網路行業裡鑽,每個網際網路基金的資金池湧入的速度,都超過花錢的速度,所以投資經理花錢的壓力很大。
像林夏茹,不過是中高層而已,就有五百萬美元以下專案自己拍板的權力。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高盛手裡的錢太多。
基金的錢,大都是廣大投資人的。
投資人把錢給基金,是希望基金能把錢投到熱門的專案裡,這樣他們才能見效益。
如果錢一直投不出去,投資人就換別的基金投資了。
所以,蔡崇新覺得,這種時候融資可謂佔盡天時,不難。
非但不難,其實還挺樂觀。
自己本身就認識許多資本的投資經理,等公司架構搭起來之後,帶著詳盡的商業計劃書,直接去找他們聊一聊就可以了,拿幾百萬美元的投資應該問題不大。
現在已經是晚上九點多,蔡崇新感覺一陣疲憊,於是便把正在做的檔案儲存,關上了電腦。
今天雖然是星期天,但此時大部分的員工還都在公司里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