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張遠則說了自己要帶著剩餘的兩萬騎兵回長安休整。
不過車騎將軍公孫賀組織的十萬步卒已經快到受降城,而這裡的戰事已經結束。
建議劉徹將公孫賀的十萬大軍調往頹當城,以逼迫匈奴大單于北撤。
現在已經是秋季,馬上冬季來臨,漢軍不適合再戰。
張遠給的意見,劉徹都在很認真的考慮。
就像張遠說的,如果公孫賀的十萬大軍選擇在這個時候回長安,中途耗費的糧草就是白搭。
而漁陽郡的戰事很可能會一直持續下去,那麼漁陽郡就會變成一頭吞金獸。
還是隻進不出的那種。
因為衛青沒有辦法將軍臣一擊而潰,也就無法從軍臣那裡獲取到物資,這是很致命的。
雙方除了傷亡,沒有別的價值體現。
這樣的戰爭就失去了意義。
劉徹只是簡單地分析了現在的局勢,認為張遠說的是對的。
張遠這次弄來的十多萬匹牛還有三十多萬頭羊,對大漢來說意義非同尋常。
在大漠上,匈奴人對於牛羊就只有食用,還有需要它們的皮毛製衣。
可是在大漢,牛羊的皮毛不是給普通人做衣服的,這些獸皮可以製作成堅韌的皮甲。
牛也不是用來吃的,而是要拿來耕地。
每家每戶如果有了耕牛,耕田的效率起碼可以提高三倍。
大漢的百姓缺的不是耕地,缺的是可以拿來開荒犁地的耕牛。
曲轅犁雖然可以用來犁田,但要真的去開墾荒地光憑人力還是十分的費力。
早先田蚡討要竇嬰的耕地,就是因為那塊地肥力足,土壤松。
大漢可能需要消化一下這次勝利的果實。
五十萬頭牛羊惠及的百姓絕對超過百萬。
而且對國朝的好處也顯而易見。
耕牛肯定不會免費給百姓們使用,耕牛肯定都是租出去的。
只不過租耕牛的錢,肯定要比百姓們多出來的收益低很多,在農耕社會牛比人值錢,不是一句玩笑話。
而綿羊估計會直接賣給百姓,讓百姓可以獲取到實際的好處。
大漢不會有普通老百姓捨得吃羊跟吃牛,他們養羊可以繁殖然後拿出去賣給富人。
劉徹心裡面很快就有了盤算,回到案桌前,抽了一張紙張開始拿毛筆在上面寫。
書寫完一封之後,裝到竹筒裡親手用火泥封好,然後開始寫第二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