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也是衡山王運氣好,當時正卡在主父偃被賜死的時候。
劉徹拒絕了廷尉府官員的請求,只是剝奪了衡山王任命官員的許可權,二百石以上的小官都要長安這邊來任命。
衡山王劉賜氣憤不過,這才開始召集能夠統兵還有懂得占卜的人,日夜想著什麼時候開始謀反。
說起來衡山王劉賜好像是被劉徹逼得生出了造反的心思。
其實還是他自己小肚雞腸。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衛慶一個小小的謁者,想要侍奉劉徹,奔一個好前程,你衡山王直接放人不就行了。
結果衡山王偏不這麼幹,不這麼幹就算了,人家想要侍奉劉徹你還要殺人家。
也就是趕上了個好時候,劉徹還沒打算對這些諸侯王下手,不然僅僅這些罪名就能夠判衡山王劉賜死刑。
知道衡山王想要謀反的劉徹,就召他入京。
也沒想著要對劉賜怎麼樣,只是告訴他,叔叔你悠著點,謀反可以,等侄子解決完匈奴叔叔你再謀反行不行?
劉徹這一套玩的真是爐火純青。
讓別人根本沒有辦法揣摩到他的心思。
不然終其一朝也不會有這麼多自殺的大臣還有諸侯王。
衡山王人雖然易怒易衝動,可到了長安城之後瞭解到劉徹的意思,心裡面越發的不安。
趕緊拜見了太后王娡,逃一樣的逃回到了衡山國。
在逃回衡山國的路上,衡山王劉賜途徑淮南國拜見了自己的大哥淮南王劉安。
他們之間密謀了些什麼,沒有人知道。
但是劉徹知道劉賜見了劉安就行了。
漢高祖劉邦的基因也是強大,這麼多子子孫孫,在遭遇到削藩的事情時,根本就沒想過其他的可能。
沒有人妥協,沒有人主動向皇帝投誠,一個個心裡面想的都是謀反。
大家都姓劉,你能當皇帝憑什麼我們不能當。
其他朝代都是皇子爭奪皇位,西漢好像這些皇子都沒有這些心思,反倒是這些諸侯王一個比一個想當皇帝。
劉徹要不因為自己的母親王娡還有竇太主劉嫖,估計這輩子都生不起想要當太子的心思。
就連孝景皇帝的弟弟梁孝王劉武,也是當了諸侯王之後才想著要當皇帝。
由此看來,大漢的諸侯王當不得。
處在分封制跟郡縣制過渡的時期,這些諸侯王註定會成為歷史車輪下的碎片。
劉徹在盡全力維持大漢的內部穩定,張遠自然也不能夠辜負劉徹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