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
是劉徹的第一個情緒。
他看到張遠的奏章後,無比的憤怒。
因為張遠是有私心的,而他也是有私心的。
一個想把自己的大舅哥弄到軍中混戰功,一個想把自己喜歡的臣子弄到軍中混戰功。
結果張遠還敢違抗聖意。
真的讓張騫去了驃騎將軍府,劉徹可以肯定,張遠肯定會把張騫弄成一個什麼事情都不管的人。
要不然就真的給張騫一把劍讓他去跟匈奴人廝殺。
可恨的是,張遠從來沒有以這種語氣跟劉徹說過事情。
讓劉徹突然有種錯覺。
張遠可能是膨脹了,開始不太在意他這個皇帝。
眼下朝中無人能用,又是劉徹面臨的一個大問題。
好像不管選誰去北疆跟衛青打配合,都不比不上張遠。
憤怒的劉徹都沒有考慮張遠奏章上寫的內容是否合乎情理。
他只看見了張遠抗旨的行為。
沒經過大腦,劉徹直接就對張遠的奏章作出了批覆。
‘太中大夫調往驃騎將軍府擔任軍長史一事不變。’
其實在情理上來講,張遠開府建制,肯定要用自己的人,這才是正常的。
皇帝一旦任命了誰為將軍,給予了對方開府建制的權力,再橫加干擾,會讓天下人覺得你當皇帝的沒有氣量,不信任你任命的將軍。
既然不信任,為什麼還要任命。
可這一套在劉徹這裡就行不通了。
就這樣張遠的詔書被打了回去,張遠看見之後,一點都不奇怪。
這件事情他是跟籍福商量過的。
先給劉徹打個預防針。
等到戰事結束上報軍功之時,軍功章上絕對不會有張騫的名字。
“籍福先生以進為退這一招使的很熟練麼。”
“新安侯莫要取笑小人,陛下現在完全不會在想著張騫的軍功一事。
到時候追問起來,我們就可以拿今日這封奏章說事,陛下心裡面肯定會對侯爺產生厭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