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非得去找劉徹要份詔書才能將五銖錢給推行開來。
“你知道陛下一直頭疼銅錢的事。
本侯有心要為陛下解憂,於是新鑄了一種銅錢。
工藝精美,重五銖,比市面上流通的銅錢都要好。
私鑄者若是想要私鑄五銖錢,本侯可以保證他們連本錢都收不回來。
可現在推行卻有些難處,不知道無鹽家主你是否可以把你們家族的銅錢全部都換成五銖錢。
往後你們放貸只放五銖錢,收也只收五銖錢。”
推行五銖錢的辦法確實只有放高利貸是最合適的選擇,在眼前這個情況之下。
無鹽氏設定的貸款利率是年利率百分之二十五。
當那些借款人需要還錢的時候,多出來的百分之二十五也得需要五銖錢。
這麼一來,一年之內無鹽氏放出去多少五銖錢,來年張遠這裡兌換五銖錢的櫃檯就得被換出去最起碼百分之二十五比例的五銖錢。
而且人家借錢就是為了花出去的,很有可能那些借錢的手裡面一枚五銖錢都沒有。
那麼就只能來清平坊兌換,如此一來比例很可能會遠遠超過百分之二十五。
張遠心裡面的比例是在百分之五十以上的。
至於無鹽氏一年能放出去多少錢,張遠覺得這個數字肯定是在億之上的。
假設無鹽氏只放一億,那麼張遠這邊就會流出去五千萬。
一年之中最後一天借錢的那個人會在第二年的最後一天去還錢。
兩年每年無鹽氏都放一億,加上張遠這邊流出去的五千萬。
那麼兩年之內就會有兩億五千萬枚銅錢從張遠手上流出去。
這兩億五千萬銅錢能夠起到的作用絕不只是放貸跟還款的作用。
市面上一旦流通起來,大眾就會慢慢接受這樣一枚做工精美,重量足重,不易仿造的五銖錢。
沒多少錢的百姓還好,那些勳貴肯定會把家裡面儲存的銅錢想辦法全部都換成五銖錢。
這才是張遠的一個完整的計劃,讓無鹽氏作為助力推動五銖錢在市場上的流通。
良幣驅逐劣幣就是如此。
大漢不該是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經濟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