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要是能下定決心開墾荒地,並且還不用朝廷負擔,豐收的時候會繳納稅收,劉徹巴不得能把全天下還沒有開墾的荒地都給張遠。
地廣人稀的好處便是這了。
因此現在太學前殿廣場上即便有八千學子,也不顯得擁擠。
杜縣的四分之一,足以同時容納十萬名學子在太學內求學。
一旦人數能夠超過這個的時候,大漢的文風才算是到達了頂峰,張遠想要努力做成的事情也算是實現了。
你想想太學都十萬學子了,其餘地方的官學加在一起有個十萬並不過分。
這就相當於每三年就有二十萬學子進修,三十年便是兩百萬。
雖然有些可笑,三十年很可能就是現在大漢的人均壽命,不過這個求學的比例已經讓張遠很滿意。
長此以往,持續個百來年,大漢可能真的就沒有白丁。
普通人也能夠認得官府行文上的內容,也能知道律令上的條責。
現在太學內加上這還在考核的八千學子也就只有兩屆學子,還沒到一萬五千人。
距離張遠的目標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考核也就一天的時間,吾丘壽王卸任之後,他以往給一些新文人也就是喜歡作賦寫詩但是對儒學這些東西不感興趣的人開的後門算是徹底關閉了。
張遠只要不管事,孔安國偏向於那一方,就四個字顯而易見。
孔聖後人這個名頭讓孔安國只能夠偏向儒生那一方。
沒有絲毫的選擇,他投胎開始便已經做好了這個選擇。
對於這種情況的變化,張遠心裡面清楚,但是沒有故意偏倚。
他既然想要當甩手掌櫃就必須給孔安國最大的便利,就跟以往對待吾丘壽王一個樣子。
一天的考核結束之後,杜縣迎來了一年一度的解壓時刻也是放縱的時間。
各個酒樓客棧爆滿,宵禁也跟不存在一樣。
這是官府與太學之間的默契。
太學的老師還有官吏在連夜批改試卷,而外面卻是花紅酒綠一片奢靡。
總之不管是什麼原因,杜縣這個夜晚估計是全大漢最明亮的城池。
三天之後,孔安國最後總結出來的結果就送到張遠這裡。
吾丘壽王往日可能會跟張遠拌拌嘴逗逗樂什麼的,現在輪到了孔安國是真的一板一眼一點幽默細胞都沒。
整的張遠索然無味,更加對太學的這些事務不想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