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水嫣然一笑,道:“不管如何,人之氣運亦重要,有福之人才能取萬雄之首而登峰造極。”
趙浪吊兒郎當喝了口酒,道:“孃親雖有道理,但不如就目前局勢,來說說我等該往哪裡走,才能安全,誰說得好了,誰就領兵。張正小子亦可暢所欲言,本君可是很大度的,並非不能容你,甚至哪怕你只是暫時在我這裡浪一下。”
張靜濤也不和趙浪客氣,道:“成,誰先說?”
先說,有好處,也有壞處。
好處自然是想說什麼都成,不怕被看作是拾人牙慧,而先說的人說了之後,後面的人就不能雷同此人了,會很難受。
壞處是,第一個說的,自然容易思慮不周,而第二第三個說的,卻容易從前面那些人的謀劃中得到啟發。
張靜濤如此謙讓,是因他想說的,怕是這些人絕對不會那麼想。
李斯不管張靜濤怎麼想,連忙道:“既然如此,就讓在下先來好了,以在下看來,如今左有魏兵,右有衛封國,形勢很不利,好在有使團為我們擋災,為此,我們只有趁著敵人還沒抓到使團,果斷去南燕。”
這下,連金光上人都質疑了,道:“我們可以這麼急進的嗎?似乎太魯莽了!”
李斯卻不慌,侃侃而談道:“當然可以,我們甚至可以表明身份,來得到速度,而從今日到傍晚還沒敵人追來的情形亦可知,敵人不可能花費太多兵力在我們身上,這既沒必要,也容易被人質疑為公然和趙國敵對,我們甚至可以派人通知燕城計程車兵來護駕!”
眾人聽了,都是一片讚歎和贊同。
的確,在經過了戰鬥後,很少人還能想到,趙國和魏國就這一時期的形勢來說,是不可以如此明目張膽交戰的,否則,會引發很嚴重的後果。
魏王,想漁翁得利,和魏王公然與趙軍敵對是截然不同的,那樣的話,或許會引發秦國轉過矛頭,直擊魏國。
因為趙楚可是盟軍,與趙敵對,自然也與楚敵對,而秦國之所以不攻魏,而攻趙,一是燕國和趙國正發生了矛盾,不會支援趙國,二便是魏國周圍有一圈的諸侯,都能給魏國有力的支援,而趙國卻地處一角,要支援趙國,會有借道之類的各種問題,後勤之類都不那麼方便。
可想而知,若魏國與二大諸侯反目,便會成為一塊香肉。
張靜濤卻沒贊李斯,只對李斯道:“你說得很有道理,但是你忽略了晉鄙的仇恨,晉鄙仍會派奇兵給與我們一擊的可能性極大,只是他們會尋找合適的戰場,並且集合更多的人馬,以給我們致命打擊,卻能減少自身損失。”
李斯有點不屑,呵呵一笑道:“法以規矩形成慣性,而變得十分有效,晉鄙亦要顧慮魏國之法度,豈能太過亂來?”
張靜濤認定晉鄙與趙王的仇恨,隨便找了個理由道:“本來不可,但有了靈兒公主,卻未必不可,只要掠了靈兒公主去,讓公主屈從就可。”
趙浪笑道:“哈,好一個讓公主屈從,你這傢伙平時都在想什麼?真是膽大包天的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