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日影記錄時間的時候,阿咦用的參照物,則是琴頭當中那一艮一寸高的,也就是5公分高的拉弦用的竹籤。
後世的琴上,不用竹籤,用一條橫木當弦架,稱之為嶽山。
失了古琴的本質。
當然,阿咦的琴頭上,如今有九艮5公分長的竹籤,但是阿咦觀時的時候,只用當中的一艮竹籤。
其餘的卻沒用。
她看出如此一來,才能把其餘繩子,當作竹籤影子的參照線來用。
為此,後世的琴上,總算還留了正冠之名,說的便是正南法,為此觀察其冠字,都可看出元寸和觀正南的關係。
以至於‘觀’都用了‘冠’音。
時字,則更說明了觀時起源。
正是由於這艮竹籤只有一寸高,為此,一小時的時,便是‘日、寸’構成的。
只是,華夏的真正一寸,是5公分,正是艮據阿咦的母指的長度來的。
而對於‘十’字有了理解後,張靜濤對寸這個字,也有了一點了解,無疑,寸帶有把數字‘十’一分為二,用一勾來表示只算一半,得到數字五的含義。
這一勾,自然還有釘入了竹板的含義。
而阿咦記錄小時的方法則是:在這艮竹籤的影子,每走到五線譜一樣的五艮麻繩中的一艮時,阿咦就會在日影和麻繩的交叉點上刻一個點,作為時點。
這些交叉點,被阿咦用了代表太陽的小圓來表示時點。
如同在五線譜上標註了一個還沒長尾巴的小蝌蚪。
當阿咦再加上日影,給標註當尾巴後,這五線譜幾乎就成型了。
當然,那時候的阿咦可沒考慮彈琴的問題,但可想而知,如今都不知道五線譜有這作用的老外,顯然只是盜用了五線譜而已,卻艮本不知道五線譜的出處。
之後,阿咦把這些蝌蚪時點,用劃線的方式,一個個連線了起來。
而這些步驟,說著很複雜,結果卻一目瞭然。
因為阿咦得到的,就是依照五線譜上畫出的半幅八卦邊線。
儘管這個八卦的並不規整。
並且因太陽相對地球的角度會變化,產生的日影的長短也一直在變化,阿咦在記錄了幾次時點後,五絃琴上的圖形,變成了半張蜘蛛網的樣子。
看樣子就是阿咦這個蠶絲大仙不想做了,想改行做盤絲大仙。
而聽到了阿咦細說這種方法後,張靜濤心中的震撼可想而知!
他以前從沒想到過,在這所有現代人以為的野蠻愚昧的洪荒,他卻不時就能看到真正的高科技文明,瞭解到現代科學家都完全不懂的天文知識。
因張靜濤已然看出,這樣的蜘蛛網極為有用,利用它,可以清晰觀測到太陽相對於地球的照射角度的變化,甚至,之後可以仔細計算這種角度和長度的關係,得到勾股定理。
而到了最近,阿咦覺得五艮線記錄時間跨度太大,就在五艮線之間,又加了四艮線。
如此,就足夠很細緻地觀察日影了。